「五念門」之三,叫「作願門」。即是頌文之第四句「願生安樂國」。
「作」是「發起」,「願」是「誓願」,「門」是「門戶」,能通的意思。合說:若能發起往生西方之誓願,必定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,故名「作願門」。
這句頌文是指誰發起誓願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論主天親菩薩。論主天親菩薩跪在釋迦世尊的座下,向釋迦世尊稟告說:「我一心願生安樂國」,我弟子天親遵照釋迦世尊在淨土三經上的指示,如今要一心一意的發起誓願,求生西方安樂國土。
頌文「安樂國」即是「極樂國」,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」所以稱阿彌陀佛之國土叫「極樂國」。大本《阿彌陀經》,則稱阿彌陀佛之國土為「安樂國」。
大本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無有三塗苦難之名,但有自然快樂之音,是故其國名曰安樂。」阿彌陀佛國土,沒有受苦受難的三惡道眾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?只有風樹自然演說佛法、眾鳥自然演說佛法、七寶池水自然演說佛法的音聲,極樂世界人民聽了眾鳥演法、風樹演法、池水演法之後,心開意解、法喜充滿、身心安樂,所以就叫「安樂」國土。
曇鸞大師《往生論注》,說這一句頌文「願生安樂國」,即指出天親菩薩一心一意,願將最寶貴的身心性命,都交給阿彌陀佛。意即:天親菩薩之所以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就是為了「願」離娑婆世界,「願」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什麼叫「願」?根據智者大師在《法界次第》一書中說,「願」就是「志求滿足」。心趨向一個目標,念茲在茲,夙夜匪懈,日夜精進,從不懈怠,不達目標,絕不終止,這種堅定不移之意志力叫「願」。
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力,淨宗第十二祖徹悟大師語錄中有四個比喻:
以上四個比喻,顯示求生西方願力之堅固。大家若能如上「四喻」,念佛信願堅固,必定當生成就往生西方。
「五念門」之三「作願門」略說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