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德潤身學論語(下)
●三學

五、齊家有道

(一)曾幾日讀一篇

從《論語》培養德性,能影響家人。我們不要怪孩子不讀《論語》,是我們自己不讀《論語》,家長不喜歡學,如何能讓孩子喜歡?

宋代的曾幾,貫通六經,尤其擅長《周易》、《論語》。每天早上一起床,穿戴好衣冠,然後恭敬讀誦《論語》一篇。這樣的生活習慣,一直到年老都保持不廢。

每天讀一篇《論語》,不必十分鐘的時間。如啟蒙班《論語》課,上課前要先讀〈述而篇〉,只要八分鐘就可讀完。讀熟一篇,就可從經典中照映自己的缺點,若不常讀,久而久之就跟著習氣走。

曾幾每天夙興正衣冠讀《論語》,影響他的三個孩子。

有一天曾幾的三個孩子在討論〈陽貨篇〉:宰予問孔子,父母過世,為人子服喪三年太久了,是否守一年喪即可?

二兒子說:孔子過世後,宰予不會為師服心喪三年。

小女兒說:宰予大概不敢違背,因為孔子曾問他「於汝安乎」。

大兒子說:宰予比孔子早死,所以沒有服喪的問題。

由此可見,身為父親的曾幾好讀《論語》,潛移默化孩子的言行,孩子耳濡目染也熟悉《論語》。


(二)吳伯宗旅店讀《論語》

吳伯宗,清朝人,早年父母雙亡,與兩個弟弟相依為命,從事包袱商販。有一天帶著二位弟弟外出,先是小弟走失了,到處去找,沒找到。不久,大弟也走丟失散了。伯宗哀傷切責,求訪數年,只要有一點音訊消息,便不遠千里去尋找。終於在北京找到大弟,在黑龍江找到小弟。

吳伯宗何以肯犧牲一切,一定要找回弟弟?因為吳伯宗某日在旅舍客棧,客棧有一本《論語》,他隨手翻讀,讀到《論語.里仁篇》:「子曰: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,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」不禁悲從中來,難過得痛哭失聲。他將兩個弟弟照顧到丟了,為了孝順父母,想盡辦法要把弟弟找回來。

《書經》說:「孝乎惟孝,友予兄弟」,凡能友愛兄弟者,對父母沒有不盡孝的。兄弟和樂友好,父母一定高興。從《論語》得到齊家之道的智慧,有德就能齊家。

【圖說】吳伯宗在客棧翻讀《論語》,讀到:「子曰: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,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」悲從中來,為了孝順父母,想盡辦法要找回弟弟。
六、德安天下

(一)李沆常讀《論語》

有德以後,不止修身、齊家而已,孔子希望有德能安天下。李沆任宋真宗的宰相,人稱聖相。李沆深通佛典,尤厭榮利,有人向他建議,當宰相了,家裡應擴建,但他不擴建,他說:「念佛法內典,認為此世界為缺陷,安得圓滿如意,自求稱足耶?」家裡花園欄杆壞了,他也覺得不需為此小事勞神。

但李沆輔佐皇帝卻非常盡心,每日將各地水旱或盜賊等事,稟奏皇上,為使少主知四方艱難,否則年輕的皇帝就會將心思放在縱欲享樂。李沆過世後,便沒有人再上奏各地水旱消息,真宗開始玩奇石、建道觀,大家才知李沆有先見之明,故人稱「聖相」。李沆臨終右臥而逝,七天後身體仍無氣味。

李沆擔任宰相,仍常讀《論語》。有人問何以如此?他說:「我現在雖為宰相,但是《論語.學而篇》所說:『子曰: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』這『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』的兩句經文,我還辦不到,所以要時常讀誦。」李沆秉持「聖人之言,終身誦之可也」,即使當宰相仍常讀《論語》,因此有德可以安天下。


(二)韓琦須臾不離

韓琦,宋仁宗和英宗時代的宰相,他曾說,我平生只讀十篇《論語》,從年輕到老,照著《論語》來實踐,不敢須臾離開。

晚年鎮守宋朝北門,抵抗北方契丹。韓縝為都轉運使,有一天奉派運送物品到北門,直接到韓琦的房間,見房內只有兩樣東西,一個破唾壺與一部《論語》。

另有史書記載,韓公自稱:「平生只讀十篇《論語》,到老了還用不到百分之一。」

韓琦對宋朝有很大的貢獻,歐陽修對他評語:「臨大事,決大義,垂紳正笏,不動聲色,措天下於泰山之安。」北宋有兩個敵人,契丹和西夏,直接威脅到北宋,仁宗派韓琦及范仲淹鎮守,當時流傳說:「軍中有一韓,西賊聞之心膽寒。軍中有一范,西賊聞之驚破膽」,韓琦可謂社稷之臣。

七、臨終自在

(一)李衡朝夕討究,臨終安詳

趙仲修勸李衡讀《論語》,李衡從此一輩子服膺不變,出入起居也學,飲食遊觀也學,疾病死生之時也學。以一部《論語》啟發學生,要學生朝夕考究。李衡臨歿時,沐浴冠櫛,翛然而逝。老儒有德,臨終也可以安詳自在。


(二)趙伯圭臨終超然

崇憲靖王趙伯圭,宋孝宗的哥哥,也是臨終超然。他對屬下奴僕,都是好言好語。每年仲春丁日,率全家人拜祭孔子,四十年來不間斷。他說:「熟讀《論語》,一生受用不盡。」臨終之日,起處如平時,夜裡觀書,二鼓剛過,覺得體內異常。於是召集子孫說:「我的時辰到了。」就這樣超然而逝,沒有病痛。

結語:植德法

學《論語》,可以言語如蘭、養生有術、撫平心靈、不改其樂、齊家有道,德安天下,知此則可建立學習《論語》的信心。學《論語》有如此受用,要如何從《論語》中培植德性?

《易經》有一升卦,上面有風,下面為地,地風升。孔子見升卦,思維「君子以順德,積小以高大」,君子要行德,積小以高大,就像樹木種在土裡,慢慢的發芽、生根、長枝,才開花結果。積德也是如此,從小處慢慢累積。

怎樣累積呢?明末蕅益大師說:「不難通文,難於達義。不難達義,難於入理。不難入理,難於忘情。」學《論語》亦復如是。常常念誦不忘,先把《論語》文字通達,如曾幾每天誦一篇。文字通順了,要字字致意,了解經文意思,像袁燮的通達「富貴於我如浮雲」。義達還要入理,《論語》四百九十八章經文,理都是互通的,只要深造之以道,小疑小悟,大疑大悟,像楊簡之父悟得「盍徹乎」,就可以貧而不改其樂。入理之後,還要忘情,情就是煩惱迷惑,依《論語》實行照辦,就能忘情。像呂祖謙學了「子曰:躬自厚而薄責於人,則遠怨矣。」煩惱念頭一個一個陸續拔除。這就是有德。

學習《論語》,培植光明德性,植德則能滋潤個人的身心世界。

(完)
【圖說】李沆擔任宰相,仍常讀《論語》,他說:「子曰: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」這「節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」,我還辦不到。


【前期連結】植德潤身學論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