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養生之道(下)
●王子哲(美國心臟學院院士)

修心養性

有病是可怕的,破病則更可怕。所以有病的人不但要避免不利於自己病情的時間與地方,平常也一定要心平氣和。為什麼修心養性的人,不容易得病,也不容易破病,醫學上是有根據的,是可解釋的。蓋修心養性可使身體裡面的交感神經活動不亢進,如果過度亢進,體內的腎上腺素就會增加。腎上腺素會使心跳加速、心肌肥厚、血壓增高、心律不整與心肌病變。

早上起床後四至六小時這段時間最為危險,因為此時體內腎上腺在一天當中最為亢進。如果病人有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,且最近患有失眠、焦慮、過度疲勞,則易猝死。有德國學者認為一大早出去跑步運動,反不如躺在床上睡回籠覺對身體來得好,正可以印證上述潛在的危險因素是如何的可怕。所以「恬淡寡欲的心」,比較不會引起體內「相」的變化而致病,如果有病就要以逆來順受的心情來與病共存,則一樣可以不破病而維持健康的狀態。

《道德經》云:「蓋聞善攝生者,路行不遇兕虎,入軍不被兵甲。兕無所投其角,虎無所用其爪,兵無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無死地。」曾聽人說,善於養生者,行路避免遇到牛虎而傷生,陷於軍陣不受鋒銳兵刃而致命。犀牛無法揮動利角,老虎無法運用銳爪,甲兵也無法施展鋒芒。這是什麼緣故?乃因善於養生者,根本就不進入這些致死的境地。

宋歐陽修《秋聲賦》說:「嗟乎,草木無情,有時飄零。人為動物,惟物之靈。百憂感其心,萬事勞其形。有動于中,必搖其精。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,憂其智之所不能,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,黟然黑者為星星。奈何以非金石之質,欲與草木而爭榮?念誰為之戕賊,亦何恨乎秋聲!」草木沒有情感,時候一到尚且會飄零,何況人是動物,是萬物中最具靈性的!種種憂慮觸動他的心,各種事務勞累他的形體。心中有感觸,精神必定損耗。何況人常會思考他能力所無法達到的,憂慮他智慧所不能解決的,紅潤的容顏自然會變成枯槁,烏黑的頭髮也會變成灰白。真不知為什麼人要以不是金石般的體質,去跟草木爭榮茂?應該想想傷害自己的是誰,又何必去怨恨秋聲!

晉嵇康《養生論》說:「善養生者也,清虛靜泰,少私寡欲。知名位之傷德,故忽而不營,非欲而彊禁也;識厚味之害性,故棄而弗顧,非貪而後抑也。」善於養生的人,心地清淨虛無,精神安靜泰然,減少私情欲望。知道名利地位會傷害德行,所以忽略不貪求,並不是渴望而強行克制。認識厚味美食會危害生命,所以棄置不顧,並非內心貪戀然後抑制。

不貪不瞋

厚味,好吃的東西,會損害身體,現代醫學已證明。追求名位會傷害德行精神,引起腎上腺素的升高而傷身,則較為人所忽略。從歐陽修與嵇康兩位先賢的智慧,可知恬淡寡欲不動心為養生最高原則。如何做到呢?不外乎佛陀所說的「戒貪、戒瞋」。起貪心、瞋心,就會讓體內的腎上腺素昇高而生病。人有五貪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睡即懶惰,而財、色、名、食過度就會傷害身體。

每個人的健康體質是與生俱來的,歐美的醫學家認為佔健康的機率一半以上。也就是一個人會生什麼病,一半以上被遺傳因子所決定;其他一半的健康可從財、色、名、食四方面,以及戒菸與戒肥胖去努力,也就是儘量減少財、色、名、食的需求。如何養成不貪、不瞋的性格呢?我認為「心正則不貪,心平則不瞋」。故曰:「養生之道,在於養心」。

(全文完)
(作者係臺中蓮社鹿港布教所創辦人王銀基哲嗣)
【圖說】恬淡寡欲不動心,為養生最高原則。如何做到呢?不外乎佛陀所說的「戒貪、戒瞋」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健康養生之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