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卷語:元祐黨籍碑
●鞭鼓生


元祐黨籍碑,俗稱元祐黨人碑。是北宋歷史上非常有名又具戲劇性的碑石。

話說北宋神宗時期,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大事「王安石變法」。當時引發了朝中大臣和百姓的大規模反對。宋神宗死後,九歲的宋哲宗繼位,年號元祐。哲宗並無執政能力,所以由太皇太后宣仁皇后臨朝,新法積弊甚多,就啟用司馬光做宰相,廢除新法,恢復舊法。然哲宗二十四歲就駕崩了,由弟弟徽宗繼位。

到了崇寧四年,宋徽宗聽信宰相蔡京主張,將元祐年間反對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、文彥博、呂公著、蘇軾、蘇轍等舊黨三〇九人,列為「元祐奸黨」,立碑於端禮門。又下令在全國刻碑立石,以示後世,這碑叫作元祐黨籍碑。凡被刻上黨人碑的官員,重者關押,輕者貶放外地。

碑題元祐黨籍是宋徽宗的御筆,碑序和黨人姓名為宰相蔡京所書寫。這由一帝一相親自操刀,留下的元祐黨籍碑,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,其文化價值是不可估量的。然而在崇寧五年的正月寒冬,某天夜裡突然雷電交加,一道電光過後,那塊矗立在端禮門的元祐黨籍碑的母碑,非常戲劇性地竟被雷擊成了兩半。這應該是老天對錯誤行為的嚴厲懲戒了,宋徽宗惶惶不可終日。

此後名列元祐黨人碑的人,開始恢復名譽,懲戒措施也慢慢免除,各地開始或明或暗地拆除元祐黨人碑的複製品。起初是民間,後來變成了官方行為。也就從這個時候起,能夠列名在元祐黨人碑,就變成了當事人子孫及其家族的榮耀。

一塊碑石,名列三〇九人,他們不支持新法,所以朋友變成了政敵,將他們書名於石碑上,要當事人及其子孫永世受人唾棄。哪知引來一場冬夜的雷擊,冬天是不可能打雷的,這天文的異相,從政者也有所警醒,因之改變了三〇九人的歷史定位。這就是元祐黨籍碑的故事。




【前期連結】開卷語:蝸牛角上爭何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