偉大史家司馬遷——張耳、陳餘列傳(一)
●王令樾

【圖說】陳涉揭竿起義,受擁欲稱王。陳餘、張耳勸他不要只做一地之王,而是成就天子的功業。

張耳、陳餘,在楚漢(項羽與劉邦)相爭的過程裡是有作用的,是發揮過力量的,兩人都是魏國大梁人。

當劉邦還是個貧民的時候,常到張耳家去,一住就幾個月,張耳與劉邦的交情就是這個時候建立的。

陳餘年紀較輕,事張耳如父親,二人交情堅定深厚,可謂生死之交。

秦國滅魏國數年後,秦國懸賞這兩位名士,賞金卻是千金與五百金的不同,顯然在當時,張耳聲望已在陳餘之上。

兩人隱姓埋名跑到陳這個地方,在此地做個小小的里巷守門人。有一次,陳餘犯錯,被里巷中的小官吏鞭打,他想反抗,張耳就暗示他要接受。事後責備陳餘說: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。」張耳懂得忍辱對成就大事的重要。

輔佐陳涉

這時陳涉(即陳勝)在蘄州揭竿起義,逐漸也得了好幾萬兵力,陳餘、張耳就去見陳涉。陳涉本知他們賢能,自然高興結交。

地方的富豪、父老、豪傑等勸陳涉自立為陳地的王。陳涉去請教張耳、陳餘,二人認為揭竿起義是要解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,如果積極的自立為王,就顯出自己有私心,不如快快帶軍攻打秦國的咸陽城。同時找以前六國的後裔,以他們號召各諸侯國的民心、軍力做為後援。這樣既可強大自己的力量及聲望,各個城市也都不會阻擋而紛紛投降,很快就能攻進咸陽城,滅了秦國,成為天下的共主。

張耳、陳餘比起地方父老有遠見,所以勸陳涉不要只做一地之王,而是成就天子的功業。可惜陳涉沒有這樣的智慧,還是急於自立為陳王。

陳餘為迎合陳涉的急功好利,於是建議陳涉攻打原本屬於趙國的土地,因自己與張耳對於趙國的地理形勢、民俗風情都很清楚,可以幫陳涉去進攻。

陳涉派軍隊三千人,讓好友武臣為將軍,張耳、陳餘為左右校尉,一起帶兵進攻。

司馬遷在文章中只是敘述了整個事情的過程,未做絲毫評論,但是計策的好壞,各人智慧、能力的差異,透過事件,自然已經分出高下。

連郡抗秦

趙地郡縣很多,陳餘他們就對著每個地方的豪傑說:「秦國暴虐,大家受害,陳涉自立為王,給大家製造了最好的機會,應該共同起來除掉暴秦。許多郡縣的首長已被百姓推翻,這是你們建立一方霸業的好機會,不要放棄做諸侯王。」因此很多城市起來響應,並擁護武臣為武信君。

【圖說】張耳、陳餘聽說陳涉常聽信讒言,不聽他們的計策,所以就勸武信君自立為趙王。
輔佐趙王

武信君自立為趙王後,派陳餘做大將軍,張耳做右丞相,這一文一武的安排,顯然是重用張耳、陳餘。他也派人去告訴自立為陳王的陳涉。

陳王大怒,要把武信君等人的家屬統統殺了,然後發兵攻趙。他的相國房君勸諫說:「不可在此時樹立新敵人,不如大方的派使者去道賀,順便叫他們趕快發兵攻打秦國。」

此說法形式上來說,陳王還可以保有一個領導者的意義存在,陳王就順從了這個計策。然後就把這些人的家屬接到宮中來,當然是為了監視,又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。

但是張耳、陳餘卻勸趙王不攻打秦國,而是往北攻打燕、代之地,南邊收拾河內,先擴充領土,壯大自己。趙王即派韓廣率領軍隊去攻燕地,沒想到韓廣進入燕地後,受到燕地人的擁護,而被立為燕王。

(待續)


【前期連結】廉頗、藺相如列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