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
勸信流通之三
●雪窗研學小組


【要解】
問:何不遍緣法界?
答:有三義。令初機易標心故,阿彌本願勝故,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。
蓋佛度生,生受化,其間難易淺深,總在於緣。緣之所在,恩德弘深。種種教啟,能令歡喜信入,能令觸動宿種,能令魔障難遮,能令體性開發。

【圖說】佛為什麼要辛辛苦苦修行三大阿僧祇劫?就為具足本領、度脫眾生、創建淨土。
【研討】
問:「蓋佛度生,生受化,其間難易淺深,總在於緣。」難易淺深所指為何?
答:佛度生之難易,生受化之淺深,總在於緣。「淺深」指眾生接受佛的教化,得益的淺深。佛講經說法,有人只能淺受,有人可以深受,原因就在「緣」。聽聞教法,接受利益淺,在於前緣淺;前緣充足,則受益深。
問:請舉出緣淺轉為緣深的實例。原先聽聞佛法是淺淺的得利,後來因何緣故轉變為突飛猛進?
答:「緣」有四種:親因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、無間緣。
 ○逆增上緣:例如張善和,原先完全沒有學佛且殺業極重,因受大苦之「逆增上緣」,忽然醒覺,在大苦中無人能救度,只有念佛方能得救。
 ○順增上緣:《淨土聖賢錄》姜見龍,初好長生術,得一僧為言:「修行之要,無過念佛!能念佛者,決生西方!能念佛者,得不退轉!能念佛者,疾成正覺!」見龍大喜,日持佛名萬餘,聲徹里巷。
  善財童子參拜五十三位大善知識,得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,導華藏海眾同歸極樂。
 ○無間緣:脅尊者八十出家,人譏其衰老,遂發誓曰:「若不通三藏,不得三昧,終不以脅著席。」乃晝習教理,夜修禪定,果三年有成。若如近代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,則一住普陀,歷三十年,從不下山,故能閱藏三遍,念佛功深。(《明倫月刊‧佛學概要淺述》)
問:「佛度生,生受化,其間難易淺深,總在於緣。」從何可見是解釋「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」?
答:《便蒙鈔》:「前緣若淺,則眾生難受化,佛難度;前緣若深,則眾生易受化,佛易度。現見彌陀於眾生易化易度,豈非彌陀比諸佛偏有緣也?」
問:眾生受佛教化,何者為淺?何者為深?
答:可用「四悉檀」判斷。學佛歡喜、不排斥,尚淺。慢慢會做善事了,漸深。能夠改習慣、破惡,學佛已經越來越深。如法修行,開發本性,深之又深。檢視自我於四悉檀中得何益,即可得知。
問:「緣之所在,恩德弘深。」緣之所在在哪裡?佛之恩德為何?
答:我們能夠接觸到念佛法門,即緣之所在。《親聞記》:「現見彌陀,化度之廣,攝受之易,豈非四十八願之恩德勝過諸佛耶?以發大願,即冥薰法界,與眾生結緣。願愈深廣,與眾生緣愈深。」
  阿彌陀佛建極樂世界,讓眾生容易成佛,對眾生有三德:一「因德」:阿彌陀佛修行歷三大阿僧祇劫圓滿,為救度眾生。二「果德」:彌陀斷惑,為解脫眾生。三「恩德」:彌陀施恩,創造淨土,讓眾生得解脫。如孔子云:「仁者先難而後獲,可謂仁矣。」有誰會為眾生「先難而後獲」?由此可見佛恩德之弘深。
問:我們生在娑婆世界,必與釋迦牟尼佛有緣,此與阿彌陀佛的緣有何不同?
答:娑婆世界眾生修淨土法門,念阿彌陀佛,釋迦牟尼佛必歡喜稱歎。「諸供養中法供養最」,如佛所說法修行,就是報釋迦佛的恩。釋迦佛用折法,示現穢土,度下劣眾生,離苦求樂;阿彌陀佛用攝法,用美好的極樂世界,吸引我們。不願離娑婆,是不聽釋尊的話;不欣求極樂,是辜負阿彌陀佛的願。
問:「種種教啟」,每部經都有「教啟因緣分」,教、啟是什麼意思?
答:教,佛的種種言教。啟,開啟、啟動一經的源頭。例如釋尊講《阿彌陀經》,是以很歡喜的心情說這部經,因為看到眾生成佛機熟。
問:能令歡喜信入,如何配對四悉檀之歡喜益?
答:世界悉檀,隨順世間宣說道理,隨其所欲故能生歡喜。為何能生歡喜?因為聽到世界的真相─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。落在這個世界,一輩子皆受此苦,得知有另一世間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而生歡喜。
問:能令觸動宿種,如何配對四悉檀之生善益?
答:宿種,即本具佛性及宿世善根。種子觸動了,才能生長。蕅祖云:「與三寶氣氛交接」,和佛法打交道,自然觸動宿種而生善根。
問:能令魔障難遮,如何配對四悉檀之破惡益?
答:魔障者,五陰魔、煩惱魔、死魔、天魔、冤親債主等。
  極樂世界蓮花化生,五陰魔難遮;位不退,煩惱魔難遮;壽命無量,死魔難遮;無有惡道,天魔難遮。
  就現在來說,修行念佛法門不容易著魔,因為常在正念當中,兼有佛力加被,魔障難以趁虛而入。如果念佛專注,能夠破惡,冤親債主不會有因緣趁虛而入。反之,邊念佛邊起惑造業,難保魔來障礙。
問:能令體性開發,如何配對四悉檀之入理益?
答:開者,惑障空無。至心念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能除盡惑障。發者,真性顯出。念佛法門較其他法門容易開發體性,因為一念相應一念佛、念念相應念念佛。
【圖說】魔障就像一堵牆,阻擋修道之路。老實念佛,則常在正念當中,兼有佛力加被,伏滅貪瞋癡煩惱,能令魔障難遮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勸信流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