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五十五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【別教十地】
離垢地

第二離垢地,配合行持戒度,持戒清淨,自然心離垢染。離垢者,指能離空有兩邊之垢染,「以正無相,入眾生界」,不必除相,而是能觀相即無相,方是正無相;如此就能入到眾生界,而能不見眾生相,所謂終日度生,而不見眾生可度。「無法當情,猶如虛空」,雖然與眾生同處,卻是能去來進止,情無所繫,所以心地能如同虛空一樣,清淨無染。

若是配合五忍位,前三賢位分別配伏忍之下中上三品位,除了斷三界見思二惑及界內外塵沙惑外,同時也伏根本無明惑。初地則配信忍之下品位,斷三界外無明見惑,所以名見道位;第二地則侵斷三界外欲界同體思惑,所以是修道位的開始。

發光地

第三「發光地」,配合行忍辱度。為什麼稱發光地呢?「中道智光,入上信忍」,因為修習中道的智慧光明,更加顯著,所以就進入到信忍的上品位來。「習佛道法,淨極明生」,這時修習諸佛的道法,諸佛的道法即是圓融中道,修習久了自然清淨光明,甚至清淨到極點,智慧光明就產生出來,所以叫做發光地。若約斷惑情形,則為斷盡三界外之欲界同體思惑。

燄慧地

第四「燄慧地」,配合行精進度。「順無生忍,觀一切法」,第四、五、六地正配對柔順忍之下中上三品,今第四地菩薩即以隨順無生法忍的智慧,來觀一切法,所以說是柔順忍。

為什麼稱燄慧地呢?「觀慧發燄,比前明淨」,因為修持精進度,觀照的智慧所發出的火燄,比前面又更加光明清淨,故名燄慧地。若約斷惑情形,以義例推則為侵斷三界外色界之同體思惑。

難勝地

第五「難勝地」,此是配合行禪定度。「順忍修道」,第五地即配對中品柔順忍,所以即以此忍來修佛道;「三界無明,莫不皆空」,這是說來到這裡界外之色界同體思惑,都已斷盡;「下不能勝」,四地以前的菩薩都勝不了他,故名難勝地。

現前地

第六「現前地」,此是配合慧波羅蜜。現前者,指從前面十回向學習中觀,觀生死即涅槃,來到這裡涅槃的寂滅境界,隨時現前。為什麼呢?「上順諸法,觀於三世」,因為以上品的柔順忍,隨順於無生法忍,來觀所有三世的一切諸法。怎麼樣呢?觀三世的生滅法,一一法生滅即無生滅;因此「寂滅境相,常時現前」,所以稱為現前地。斷惑的情形,依義例推當為侵斷界外之無色界同體思惑。

以上第二至第六地,屬於修道位,若粗略說,固然是各斷一品根本無明,各證一分中道;若是進一步細論,則都是屬於分別侵斷三界外之同體欲、色、無色界思惑,所以判屬修道位。至於第七地以後,則已斷盡界外之同體三界思惑,所以都屬於無學道位。

遠行地

再說第七「遠行地」,此配合行方便波羅蜜。稱遠行者,依別教之教道說,此地為斷盡界外同體無明之思惑,配對如藏教之四果阿羅漢;從初地修無相行以來,猶須加功用行,到第七地已是最後邊際,八地以上則純屬無功用道了,所以稱做遠行地。

什麼樣的修持境界呢?「觀諸煩惱,不有不無」,能觀一切煩惱,當下即是菩提,也就是中道佛性;「常向上地,念念寂滅」,配對《仁王》五忍,此地屬下品無生忍,因為上面還有中品、上品、所以說常向上地,精進修持;因為已證得無生法忍,所以能觀一切法,生即無生,念念寂滅。

不動地

第八「不動地」,是配合修願波羅蜜,行上求下化之大願。依別教之教道言,八地至十地方屬無功用道。蓋初地以來,已入無相修行,雖也是無功用,尚有無相加行。第八地以後,則連無相之加行亦無,所以純粹為無功用。雖然已斷盡界外同體無明之見惑思惑,但是仍有無色界之不可思議六塵,所以圓教〈六即佛頌〉頌「相似即佛」就說:「四住雖先落,六塵未盡空;眼中猶有翳,空裡見華紅。」六塵原指方便土之塵沙惑,以及實報土、分證寂光土之根本無明惑說。

那麼為什麼說不動呢?「以無生觀,捨於三界」,第八地已進入中品無生忍觀,故能斷盡界外之三界同體見惑思惑;「既入寂滅,不為所動」,三界同體見惑思惑,都是有為動作之因,今既斷盡,遂能不為所動,故稱之為不動地。

善慧地

第九「善慧地」,配合修持力波羅蜜,指思維諸法而善巧修習之大能力。為什麼稱善慧呢?「入於上觀」,第九地已進入到上品無生忍觀;「光光佛化」,念念中具足無生忍的智慧之光,能念念中學佛之度化;「無生忍道,具足辯才」,在無生法忍之道法中,具足度化眾生之四種無礙辯才。所以經上說,此地菩薩能現身如雲,說法如雨。因為具有度化眾生善巧智慧之大能力,故稱為善慧地。

法雲地

第十「法雲地」,配合修習智波羅蜜,即指自利利他的智慧;第六慧度偏重根本實智,第十智度則偏重在後得權智。「入中道觀,受佛職位」,第十地配對《仁王》五忍位,已屬最後寂滅忍位。所謂佛從真如法界生,今菩薩既然證入中道寂滅之理,即如真如,亦等法界,所以可以接受佛的職位。「妙法慈雲,覆涅槃海」,既然能與真如法界相等,所以自利利他的妙法慈雲,能以遍覆整個涅槃果海。其他有些經論,在第十法雲地後面,直接立妙覺位,不另外立等覺位,就是這層關係。

借藏明別意

上面解釋十地菩薩的階位,類似於「借藏明別」,即借著「藏教」的名相來說明「別教」的階位。

譬如,歡喜地是斷見惑,是斷同體無明的見惑,這是見道位;第二離垢地開始破思惑,即是修道位,先破同體無明欲界的思惑。二地是配合二果,二果細分有二果向、二果,就是斯陀含向,然後到第三地是斯陀含果,一者侵斷同體欲界思惑,一者斷盡同體欲界思惑。

第四地是配合三果阿那含向,侵斷同體色界思惑;第五地是配合三果阿那含果,斷盡同體色界思惑。第六地是配合阿羅漢向,是四果向,進一步侵斷同體無色界思惑;第七地配合四果,把三界外同體無明的見思惑都斷了,所以叫做遠行地,屬於無學道。到了遠行地就配對「無生忍」,即證得無生法忍,證得無生法忍即是屬於「無學道」。

到八、九、十這三地,更是屬於「無功用道」,而他還有界外的不思議六塵,即還有極微細的法執。到了第十法雲地,證得寂滅忍,寂滅忍就是菩薩果了,跟成佛差不多了,妙法慈雲遍覆涅槃果海,所以叫做法雲地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離垢地菩薩,雖與眾生同處,情無所繫,心地如同虛空一樣,清淨無染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