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五十六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【別教十地】
等覺

其次介紹「等覺」,《綱宗》云:「更破一品無明」,前面十地破了十品根本無明,依照別教的教道,到這裡又破第十一品根本無明。「入等覺位」,覺就是佛,跟佛差不多平等了,只差佛一等,所以叫等覺。「亦名金剛心」,他的觀慧之力好像金剛一樣,能夠摧破一切的煩惱。「亦名一生補處」,再一生他就補佛位了,所以又叫補處菩薩。「亦名有上士」,最後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,所以叫有上士。

妙覺

最後介紹「妙覺」,《綱宗》云:「究竟即佛者,妙覺性也。」就是講「六種性」的第六妙覺性。覺悟已滿,妙到極點了,所以叫做妙覺。「從金剛後心」,《華嚴經》在講菩薩階位,每一個階位都細分為三個階位,叫做「入、住、出」。譬如說「初地」他就入進去,到了登地他就「住」,最後準備要上二地就出,出「初地」,這是初地的「入、住、出」。入時是什麼樣子、住時是什麼樣子、出時又是什麼樣子?在《華嚴經》花了很多的經文敘述,非常詳細。「金剛後心」就是屬於出心,等覺菩薩準備出「等覺」了。

「更破一品無明」,破第十二品無明。「入妙覺位」,就入了妙覺位,也就是成佛了。「坐蓮華藏世界七寶菩提樹下」,所顯現的與藏、通果佛那就不一樣了,他坐在無窮無盡的蓮華藏世界海,七寶菩提樹下。「大寶華王座」,廣大七寶所成的蓮華王的座位,有一千葉,每一葉上都有一尊佛,每一尊佛又有百億世界,又化現無量無邊的佛。現「圓滿報身」,即盧舍那佛。「為鈍根菩薩,轉無量四諦法輪」,別教佛為界外比較鈍根的菩薩,轉無量四諦法輪。這是依照別教的教道講。不然的話,他已經證道同圓了,難道就不能講圓教的無作四諦嗎?所以依證道說,那又不同了。

瓔珞六種性

接著看第二十七表,將別教的菩薩階位,作一統整。《綱宗》說:「十住名習種性」,配合《瓔珞本業經》講菩薩的六種種性,如甲表,第一種叫「習種性」,因為「研習空觀」,十住菩薩「用從假入空觀」,主要修的是「體空觀」。「見真諦,開慧眼」,慧眼能夠觀空,「成一切智」,成就一切智。「行三百由旬,證位不退」,從此不再退轉為凡夫了。

「十行名性種性」,因為他能「分別假性」。「用從空入假觀」,即接著修假觀。如何修呢?「遍學四教四門」,四教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,每一教又有四門,「有門」、「空門」、「亦有亦空門」、「非有非空門」。每一教都有這四門,四教就有十六門。所以十行的菩薩不是只有學別教而已,他也學圓教,但是他自己修行時用的是別教。所以自修的時候用別教,為了要化他,各種法門都得學!像我們也讀《論語》,《論語》不是聖人所言、所行嗎?我們怎麼有資格讀《論語》呢?我們是可以讀《論語》,只是我們做不到孔子那個樣子,只學個幾分之幾而已。十行菩薩也是如此,四教四門都可以學,譬如我們現在也在學圓教,也可以研究圓教的道理。所以為化他而廣學,跟自己真修實幹不一樣。「斷界外塵沙,見俗諦,開法眼,成道種智」,這就是十行菩薩的情形。

如果是「十向」,十回向的菩薩,名「道種性」。因為「習中觀」,十回向已開始學習中道觀,所以「中道能通」,能通達中道,就可以「伏無明」,伏根本無明惑。「行四百由旬」,居住在「方便有餘土」,斷了見思惑,就居住到方便有餘土上。證「行不退」,可以度化眾生而不退轉。

其次,「聖種性」,就是十地,證入聖人的地位,別圓二教都必須斷無明,方能稱聖。

「等覺性」,就叫「等覺」,是「去佛一等」,就差佛那麼一點點,剩下最後一品的「生相無明」還沒斷而已。

「妙覺性」,成佛了。「妙極」,妙到極點了,不可思議到極點;「覺滿」,自覺覺他,覺行已經圓滿。根據別教的教道,斷十二品的無明就到了妙覺,就已經成了佛。如果用圓教來比較,這個別教的佛還沒究竟徹底。

六輪位

另外,別教菩薩的階位,在《瓔珞本業經》又比喻為「六輪位」,輪有運轉義,從淺位到深位,展轉而上;也有摧碾義,碾碎無明煩惱。哪六輪呢?(一)習種性是屬於銅輪位,(二)性種性是屬於銀輪位,(三)道種性是屬於金輪位,(四)聖種性是琉璃輪位,(五)等覺性是摩尼輪位,(六)妙覺性是水晶輪位。

不過智者大師在講圓教時,則省略第六妙覺性、水晶輪位,因已屬於果位故,而於十住銅輪位前,另外義加十信「鐵輪位」。智者大師的老師──慧思禪師,他就證到鐵輪位;智者大師自己講,如果不是領眾太早,他也可以證到鐵輪位,因為領眾太早,只證到五品觀行位。所以在說圓教時,義理上增加一個鐵輪位,配十信位,也還是六輪位。

梵網六種性

在座的也有人受「梵網菩薩戒」,每半月讀誦《梵網經》時,常讀到菩薩的階位,有「習種性、長養性、性種性、不可壞性、道種性、正法性」,也列出了六種性,或問二部經如何旁通?「習種性」跟「習種性」二經相同,「習種性」和「長養性」,配對「十住」,就是研習空觀,斷見思惑。「性種性」和「不可壞性」,配對「十行」,就是分別假性,斷界外塵沙。二經的「道種性」則是一樣的,配對「十向」,即研習中觀,伏根本無明惑。「正法性」就是把「聖種性」、「等覺性」跟「妙覺性」又合在一起了,即指證入聖地,斷根本無明惑。

所以《梵網經》是前面開,後面是合。佛在說法的時候,有開、有合,有的地方推展開來、有的地方歸併起來,這些情形我們也要了解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智者大師講圓教時,加十信位的鐵輪位,他的老師慧思禪師,就是證到鐵輪位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