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數理的方位參禪(下)
●周春堰

【圖說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魚缸裡。
第五維度

既知色應是空,但我屢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,並不能洞察其空相。有關物體無窮大與無窮小的疑問,尚不能找到答案,而人身的生死輪迴,更是一個未知之謎。怎麼才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?試用下述的思維方式:

拿一張桌子為例,桌面有長度和寬度,加上其高度,便成為三度空間裏的一件物體。若觀察其基本構造:一顆粒子是一個狀若微麈的小點,可以說它是個在零度空間裏的物體;一條超弦,因為只有長度,應算是個一度空間的產物。現如果於三度空間內再加上一度時間,就形成了我們現有的一個生動的四維世界。因為有了時間,電子便可以運轉,弦就可以振動,新桌在十年後便會變成舊桌。從此在我們的四維宇宙裏,萬物都避不過成住壞空的命運,人間乃有悲歡離合的故事。

但每個維度裏都各會有其困擾。例如在零度空間中的基本粒子,雖然它們已替學者建立了傳統物理,但其理論範圍仍有侷限。如果增加一度空間,把粒子變成弦線後,其所建立的量子學說便能為傳統物理擴展許多領域。

又如在平面的二度空間裏,學生找不到一個用直線畫成的三角形,其三角總和不等於180度。但如果增加一度空間,立體的球形便會出現,這問題馬上就有了答案。

在三度空間裏,若有人生病痛苦,為他增加一度時間,進入了四維世界,他明天就能去看醫生,很快就會藥到病除。

依此類推:在我們四維世界裏遭遇到的所有難題,想像只需再增加一度,進到五維世界裏便可能有解!可是這新加的一度會是什麼呢?有如生活在只有長、寬二度空間裏的人類,完全不能想像另外一維的厚度是什麼觀念。所以我們想要尋找的第五維,想必也不是四維世界裏的人類所能看見或摸觸到的東西。

那會是個什麼樣的東西?是佛家的禪定觀照、道家的無為意識、思想家的突發靈感、量子學家的微觀深究、甚至是民間的占卜問卦?應該都有可能。

縱然現在我們平常人已難揣想五維世界的意境,但有物理學家們推測,還需要用十度甚至更高的維度才能解析宇宙內所有的物理現象。如果繼續追究下去,當又會陷入無解的困境。

虛實之間

為什麼四維世界裏的疑問總是無解?是不是這些疑問本身就有問題?

一枚銅幣有正反兩面,磁場有南極就會有北極,人類有男性就會有女性,就如道家的太極圖案所示,人間萬物皆由陰陽兩極相輔而成,缺一不可成立。既然近代物理學家說,相對於眼前的物質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反物質存在;那麼相對於我們的現實世界,可能還存在著一個捉摸不到的虛擬世界。

昔日莊子夢見蝴蝶,醒後懷疑在現實世界中的自我,是否就是那隻蝴蝶在虛擬世界中所作的夢?若蝴蝶認為牠所在的世界是現實,那麼莊周所在的世界就會被牠認為是虛擬的了。如此看來,是虛或是實,全屬我執之偏見,不能執著。所以我們自以為是的真實世界,很可能全屬虛妄,而在其中所發生的疑問,更屬夢中囈語,何能解答?正如金剛經所言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

缸中所見

研究宇宙的大思想家霍金曾有比喻:在不受外力時,物體會循直線作等速運動,這是我們所熟悉的牛頓慣性定律。但這同樣的現象,若由一隻在球形魚缸內的金魚來觀測,卻發現該物體不但是沿一條曲線運動,而且還有加速或減速的現象,便認為牛頓的定律有誤,須要用一種由金魚歸納出來的定律來描述。假如此時更有一位來自外星的訪客,基於其不同背景,他又會說牛頓與金魚兩者的理論都不正確,必須改用他另創的定律。

可見同樣的一個現象,只因透過不同的我見與我執,最後卻得出各種完全相異的結果。孰是孰非,難加定論。

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自己的魚缸內。先天賦予各人不同的眼耳鼻舌身意,加上後天被灌輸的各種語言文字,就形成許多不同形狀的玻璃缸,把個別的自我圍罩在其中。由於環境、習俗、文化、教育、種族等各種外界的影響,缸面上更被加染了各種不同的顏色,外界的事物必要先通過這缸,才能被裡面的我認知。

來自同樣一件事物,由於缸的不同形狀與色彩,各人所接受到的信息便會有異,然後就會作出不同的反應。譬如路人看到紅燈就會停步,而色盲患者看後卻覺得那是綠燈,反而會繼續前行。又如洋人看中文字體,認為只是些方塊圖形,非要經過翻譯,再度輸入後才能瞭解其含義。如果世上每人都執著於自己分別心的偏見,就會導致出許多爭執,世間便永有糾紛煩惱。

如何才能看見事物的真相?神秀襌師偈云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麈埃。」除去缸面的無明污染,固然可以把外界事物看得更清楚,但還不夠貫徹,應該把整個缸都拿掉,摒棄受想行識的所有人為諸法,才能領悟到六祖所說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麈埃」的境界。

結語

那麼事物的本來面目又是什麼?要如何去尋找?仰佛問訊,只見拈花微笑,不能言傳。經中已述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

試引用科學家們的理論去印證一些佛理,似在趨近,但仍有隔閡,不能究竟!每有疑問,不論鉅細,雖碌碌尋求答案,總是碰壁。當是因為人類創造文字,作繭自縛,即使橫衝直撞,也不得解脫。是否需要改頭換面,化蛹為蛾,方能破繭而出,重見天日?

總結前述,借用詞家名句中「尋尋覓覓」四字為題,藉以為誌。

  尋尋覓覓
讀罷經偈思格物,疑雲掩卷涌眉間;
屢觀仍是菩提樹,覓岸難窮星外天。
經說萬般無一物,核原電子類空談;
超弦忽奏無聲曲,急撥輕挑俱似禪。
緣木求魚夜不休,蝴蝶夢醒覓莊周;
四維難解人間事,須更攀登一級樓。
百丈塵緣誰斷續,黃泉碧落覓無蹤;
尋師未遇當頭棒,卻怨身無頓悟功。
回頭往事湖中月,摸索前程霧裏花;
兔角龜毛尋不得,鐵鞋踏破走天涯。
摸象盲人無晝夜,窺天伏地井中蛙;
入山採藥空背簍,及返方知夕照斜。
皮囊既自無中有,應視涅槃有若無;
雲彩灞橋揮手別,且回井底撥念珠。

(完)



【前期連結】從數理的方位參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