偉大史家司馬遷——張耳、陳餘列傳(四)
●王令樾

陳餘敗亡

漢朝元年,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,劉邦尚未建立漢朝。項羽分封諸侯,聽說張耳賢能,就將趙地封給他,是為常山王;將原來的趙王歇改為代王。因為陳餘沒有隨他攻打入關,就把張耳所在的南皮附近三縣給他,只封為侯,而不是王。

陳餘想到當年和張耳一起打天下,而今處境差異甚為懸殊,心裡自是不平。適逢齊王田榮因項羽分封天下不公平而反叛項羽,陳餘就派人去跟田榮說,希望借些兵力,既能以南皮為屏障,又可以帶軍出去攻打趙地,成為齊王很好的援助,增強齊王勢力來反抗項羽。

田榮自是何樂而不為,就派了一些軍隊給陳餘,陳餘就去攻擊常山王張耳。張耳被打敗而逃走,心想諸侯王中沒有一個可以投奔,想起漢王劉邦還有一點舊交情,但是以目前情勢而言,投奔項羽才是最為有利。

當時有個術士甘公建議張耳,他說:「漢王(項羽封劉邦為漢王)入關的時候,五星聚集東井,這是一種真命天子要出現的徵兆,而將星宿與國家領土相對應來看,正是秦的分野,不是楚地,楚國再怎麼強盛,最後天下是屬於漢的。」於是張耳就去投奔劉邦。

劉邦這個時候率兵平定了三秦(原來的秦地),對張耳非常的優待。

陳餘趕走張耳之後,就把趙王歇從代縣迎回來做趙地的趙王,趙王非常感激陳餘,就把陳餘立為代王,輔佐他。陳餘派相國夏說替他駐守代國,自己一心在趙地輔助趙王。

漢二年,漢王派使者告訴趙國,一起去攻打楚國項羽,陳餘就要求劉邦先殺張耳。劉邦就找了一個跟張耳長得很像的人頭給陳餘,陳餘果然派兵幫劉邦去打項羽。漢軍在彭城西大敗,而這時陳餘覺察到原來張耳還沒死,於是他就背叛漢王,不跟他合作了。

漢三年,韓信平定魏地,漢王就派張耳、韓信率兵攻打趙國的井陘。韓信利用陳餘輕敵,又用背水陣法奮戰,另一方面再調遣輕騎奪取趙軍營,趙軍回營時,見滿是漢軍軍旗,以為大勢已去,軍隊全散而大敗。在泜水斬了陳餘,並追殺了趙王歇,之後劉邦立張耳為趙王。

到了漢五年的時候,張耳去世了,漢王讓張耳兒子張敖繼承為趙王,並且把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他。

後人評論

司馬遷評論說:張耳、陳餘在世人眼中,都算是賢能的人,門下也有許多豪傑,所以二人到哪個國家都會受到重用。但是早先未得意之前,相互信任,重然諾,生死相交;等到各擁勢力後,就爭奪權勢,相攻相滅,以致最後交惡,這不就是因為利益嗎?這樣的友誼,相較於吳太伯、延陵季子的禪讓,及季子對朋友重信義,雖然朋友已死,仍然將心中許諾要送的劍,掛在朋友墓地的樹上相贈,又相去太遠了。

從事件的細處來看,二人對趙國與趙王都算忠心,當年陳餘的不出兵救援,不是他貪生怕死,而是他認為於事無補,所以他想留存實力以等待機會,原則上說不算是有私心。當然陳餘若願意為國家,為朋友張耳不惜一死,那是更為可歌可泣。但是戰死能解決問題嗎?項羽也是在諸侯各國都表態支援下,率軍戰勝秦將,當時的情勢,顯然不是陳餘區區軍隊所能辦到。張耳因此猜疑、不滿,最終奪其兵權,破壞友誼,使兩人交惡,也屬不智。

伙夫的那一番話,雖是為救趙王而說,實際上他所談張耳、陳餘的心態,何嘗沒有一點真實的成分存在?那正是亂世創業官吏的心態。尤其看到太史公對貫高的敘述詳盡,反復詠歎,無限讚美,顯然是利用對比方式,表達對其他政治人物的缺乏朋友情義的批評,也是種沉痛感受的抒發。

許多史論更認為是太史公受宮刑時,親友莫救,因此他對朋友之義感受特別深刻。的確,李陵投降匈奴後,他能為忠勇的李陵說話而因此受刑,但是沒有人願意冒被武帝責罰的風險為他說話。也許張耳、陳餘無法維繫友誼,令人遺憾,確實是太史公在此傳所蘊藏的深微意涵吧!

(完)
【圖說】韓信攻趙,利用陳餘輕敵,並採背水陣法、拔旗易幟之策,趙軍大敗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張耳、陳餘列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