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底離開專任教職,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,晚上我更有時間陪孩子了。一會兒陪他們複習功課、一會兒陪他們去散步、一會兒陪他們聊天……,等到他們都上床就寢後,自己也睏了,若有想做的事情,往往也沒了精神與氣力,倒頭便睡。一陣子之後,會發現晚上時段不斷在扮演「父親」的角色,也不斷在延後自己可能想做的事(如:安靜閱讀、較長時間的打坐靜心、好好寫一篇文章……)。有時若較為疲憊,就會發現在跟孩子應對時,脾氣難以掌控,指責的姿態和語氣就順勢竄出了。
事後想想,其實我很願意在扮演「父親」的角色上多盡點力,也很歡喜可以有更多時間與孩子們親近、相處,然而,我似乎忽略了自己內在的需求,而它們就以不穩定的情緒,來讓我看見它們的存在。
為人父母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孩子身上,天經地義,因為這不但是親情的自然流露,也是對於「父母」的角色盡責。不過,如果總是習慣把孩子擺第一位,而對自己內在的需求視而不見,長期下來,這樣的應對姿態便流於「討好」了。
「討好」這個姿態不等於阿諛奉承,而是把他人看得比自己重要,總是盡全力滿足對方的需求。在家庭中總是扮演「照顧者」的人,就趨近於這樣的應對姿態。它會讓人感受到被關心、呵護,讓人覺得你是個「暖男/女」,但若長期處在這樣的應對姿態中,內在也會因壓抑而衍生委屈,甚至憤怒,有損身心的平衡與健康。
家人是值得我們建立親密關係的對象,特別是自己的孩子,如果能與其建立「一致性」的溝通模式,對於彼此的成長才有正向的助益。所謂「一致性」的溝通,第一步便是要先照顧自己。因為如果沒有照顧好自己,總是先滿足別人的期待或需求,就等於把自己的存在,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上。久而久之,不但疲累、耗能,也可能累積怨懟與憤怒,甚而讓生命力流失。因此,照顧自己應優先於關顧他人,自己的內在穩妥了,才能好好承接對方投來的球,不論是快速直球或變化球,都能靈活以對,彼此的傳接才能順暢。
所以,在看到自己內在被忽略的需求,藉由毛躁的情緒來呼救的訊號之後,我開始有意識的在白天孩子們都去上學的時刻,利用空檔來滋潤內在的想望與渴求:把早課靜心的時間拉長;或是在工作之前,把一直想看的書翻閱幾頁;或者在行事曆上,規劃一下可以安靜寫作的時段。這些需求獲得重視與回應之後,就降低了晚上時段被孩子佔滿的「被剝削感」,在與孩子應對、互動時,情緒也就比較能保持安定與平和。
有時候,身體狀況真的有些不適,面對孩子們的需求,我也開始練習不再把「硬撐」當成「盡責」,而可以對他們表露真實的樣態:「爸爸今天晚上身體不太舒服,得先去休息一下,功課的部分,能做的你就先做,如果有困難,等一下我再協助你,好嗎?」孩子們面對這樣的情狀,通常都能體諒,並且自己負起責任。讓他們領會父母並非無堅不摧,也有脆弱和需要喘息的時候,對他們的成長也會有所啟發。
當我們願意對一個人做「一致性」的表達,代表我們願意靠近對方,而家人正是可以嘗試的首要對象。在以照顧好自己為前提下,我們願意真誠地在對方面前表達感受與想法,而且也願意聆聽並理解對方的。在真誠的交流與互動中,彼此感受到關懷與接納,因而能共同面對所處的情境,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路徑。
在「一致性回應」的特質中,有一項叫做「願意冒險,允許脆弱」。對他人表露內在的真實,的確需要有冒險的勇氣,因為對方不一定能理解或接受我們的狀態。然而,家人是一輩子的關係,尤其面對自己的孩子,我們可以不必總是扮演如「神」一般的父母。卸去「父母」的角色,我們也是人,也會有力不從心或能力不及的時候,這時,先把自己照顧好,也讓孩子明白我們當下的狀況,不但無損身為父母的威儀,反而能讓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更為靠近。
所以,別顧著盡責扮演角色,記得回頭關照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