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五十九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【圓教名義】

圓教,什麼叫做圓教呢?先「釋名義」,再說「功用」。釋名義主要就教理上來說,有四種意義,其中有性德、有修德。在釋功用中,有七種功用,那是專論修證上的功能力用,完全就修德的部分上說。

那麼什麼是圓教呢?《教觀綱宗》上說:「圓教謂圓妙、圓滿、圓足、圓頓,故名圓教。」在教理上具足這四種意義,所以叫做圓教。

●圓妙

第一義是圓妙。什麼圓妙呢?「三諦圓融」,在所有的真理當中,離不開真諦、俗諦、中諦。真、俗、中三種的諦理,來到圓教的眼裡是圓融的。怎麼圓融法呢?就是真諦、和俗諦、和中諦,彼此是互具互融,互具互遍的。講真諦時,具足俗諦、中諦;講俗諦時,具足真諦、中諦;講中諦時,具足真諦、俗諦。而且是講真諦的時候,俗諦、中諦遍入到真諦上,講俗諦、中諦時也是一樣。

所以一個是互相的具足,一個是互相的遍入,如此互具互遍,這叫做圓妙。這種情形就是妙,即「不可思議」,沒有辦法用我們凡夫、二乘人的心來思、來議。

●圓滿

第二義是圓滿。圓滿是什麼呢?是「三一相即」。不但是互具互遍,而且是相即。即就是「是」。三諦就是一諦,一諦就是三諦。只講一諦,沒有缺損、沒有減少;講三諦,也沒有增加、也沒有多餘,是為「無有缺減」。無有缺減,就是滿、圓滿。這兩義尤其是偏重在性德上講。

為什麼能夠圓妙、圓滿呢?因圓教的人知道一切宇宙萬法從哪裡來呢?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!其實都是我們的如來藏心、就是那個中道佛性,隨緣所變現,而且是全體隨緣所造。所以一一法,體即如來藏、體即中道法性。舉任何一法,他的體,他的真實理體就是那個中道法性,就是如來藏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說: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心法、這一念心,當體就是如來藏。眾生法、九法界的眾生,無論是地獄法界、無論是菩薩法界等等,這一些林林總總的,也是如來藏所變現。還有就是佛法界,佛法界那更是了,完全把中道佛性通通體現出來了。

這三者:心法、佛法、眾生法,三無差別。這必須在怎麼樣的立場上說話呢?那就是一一法當體即是空、假、中。這個三諦,講的就是中道、徹底的中道法性之理。所以能圓妙、圓滿。記住這四句話:前兩句,「體達一切法,即空即假即中」;後兩句,就是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能夠常常這樣來體會,就可以稍微知道為什麼是圓妙、圓滿了。

●圓足

還有從修德上來講,第三義是「圓足」,即「圓見事理,一念具足。」在一念心中,具足這一切法。而且是圓見事理,事上的一切法、和理上的一切法。在天臺把一切法,歸納成三千性相,三千諸法。三千有理具三千,就是理性上具足這三千法;還有事造三千,事相上表現出來這三千法。而就在我們微細的一念心中,就可以圓見「事造的三千」和「理具的三千」,能圓見事理兩重三千,這就叫圓足。

●圓頓

第四義是「圓頓」,圓頓是什麼呢?頓,是因為「圓」才「頓」。頓就是「不落漸次」,不必一步一步來。為什麼呢?因為圓教所講,「教體本周」,教法的體性,本來就非常周延,所講的三諦都是遍一切法嘛!所以在修的時候,就能一修一切修。修因跟證果的情形一致,可以「不落漸次」。不像別教需要一步一步的來,先修空、次修假、後修中。

這四種的意義,如果約「通明」:「從初發心,直至成佛,均具四種圓義」,即融通的來講,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都具四種圓義。

如果約「別顯」,進一步的簡擇,比較嚴格的加以分析,那是「初發心時,但具餘三」,只有具餘三。除了「圓滿」之外,可以具足「圓妙、圓足、圓頓」,「圓滿一義,至佛方備」。因為圓滿這一義,煩惱惑還沒有斷盡,這個德就還不滿。所以一定要到成佛,圓滿這一義才能真正具足,這是嚴格的分析,這叫別顯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圓教的人知道一切宇宙萬法從哪裡來呢?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!(元代趙孟頫書文卷)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