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題並不是問題 如何應對才是問題
●吳孟昌


每當關注「親子教養」方面的相關訊息時,我們都會看見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呈現在眼前。近期最常被提及的,莫過於孩童依賴3C產品的議題,其他諸如世代溝通、品格教養、自主學習、高EQ培育……等,每細究一個議題,都會不禁慨歎「現代父母難為」。

雖然每個領域都有專家、學者,針對問題提出因應之道或解方,但現實中每個人面對的情境千差萬別,「原則性」的應對之道也不一定能契合所有人的需要,因此,長期面對問題的既多又難解,無力感便悄悄滋生了。

如果眼裡只注視著問題,問題永遠層出不窮,沒有解決殆盡的一天。有時候,我們反而應該問自己:「我是如何面對問題的?」把關注的焦點回到自身,或許會意外發現,原本以為的「問題」,其實並不是根源,真正的問題是:我們已經落入一套慣性的應對模式了。

比如:有人一看見問題,火氣便立刻上身,處處指責孩子的不是;有人則習慣說教,馬上命令孩子,依照自己認定的方式進行處理。或許,有人會選擇打岔(逃避)或討好,因為在過往與孩子的互動經驗裡,這是摸索出來的安全模式。

行文至此,您可能已經發現真正的「問題」了—我們可能在還沒解決原先發現的問題之前,就因為我們慣性應對問題的方式,又製造了新的問題。結果,原先以為的問題始終沒有好好處理,反而是在慣性應對模式所衍生的問題上,在不同的劇本裡,不斷反覆、重演。

記得在帶領工作坊時,有學員就曾表示,覺察到自己在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上,正在延續當初父母和自己的關係。由於父母親不擅溝通,遇到問題總是指責、打罵,因此,從小養成她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,心裡總覺得,只要不在大人面前顯露「我有問題」的樣子,一切就安全無虞了。

後來自己成為母親,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,也就不習慣對話、溝通,總會直接指揮、命令,希望孩子依著自己的方式行事,儘快將問題解決,這樣內心的「警報」才能解除。結果,自己認定的解決方式,不一定適合孩子,倒是與孩子之間的關係,被早先父母與自己的互動模式給卡住了。

透過覺察,她後來發現真正的問題可能不是眼前遭遇了什麼,而是她想與孩子更親近,但卻不得其門而入。找到問題的根源,她認知到自己需要陪伴、照顧的對象,是住在內心裡,那個始終被父母命令行事,但卻感受不到關愛的童年的自己。如果把自己照顧好了,能分辨現下的自己已不若童年那般恐慌、無助,就能對已身為母親的自己多些欣賞與認可,並在與孩子的互動上有所改變。而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改善了,不論之後面對什麼問題,相信都會與原先只在表層著力,而探究不到根源的窘況,有相當不同的光景。

以上分享的這個案例,或許與您現在遭遇的親子教養問題並不相應,正如前文所說,所謂「解方」從來都無法一體適用,因為每個人的狀況真的是千差萬別。在此想強調的是,我們如何應對問題,決定著該問題最後如何被解決,而應對問題的態度與方式,與我們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的互動模式,有相當緊密的關聯。因此,多些自我覺察與反思,就有機會促使改變發生,而從根源著手,才能讓每一次的問題解決,都朝向相對理想的方向前進。





【前期連結】別盡責扮演角色,卻忘了關顧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