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的愛無可取代
●吳孟昌

【圖說】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,在這個過程中,父母的關愛更是無可取代。

一位家長因為孩子的問題,約我在課後面談。

她是孩子的姑姑,最近因為這小孩經常不自覺拿走別人的東西,而覺得十分擔心且困擾。我很好奇孩子為何是她在照顧,孩子的父母親去哪兒了呢?

她說,孩子的父親早年因染毒而入監服刑,那時孩子的母親為了扛起家計,就幾乎每天在菜市場裡沒日沒夜的工作。孩子的三餐,乃至之後上幼稚園的上下學接送,就付給鄰居一點錢,拜託他們幫忙照看。

後來,孩子的父親出獄後,也共同投入市場的工作,夫妻倆經常在清晨天未亮就出門,往往把早餐和些許零用錢放在餐桌上,讓孩子自己打理。年幼的小孩,一起床看不見父母,空蕩蕩的屋子令人害怕、心慌,常常就這麼哭著奪門而出,四處找尋父母親的蹤影。

姑姑眼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,心疼小姪女的處境,就把她接到家中照顧,現在都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。

「這小孩長得可愛、討人喜歡,品行也不壞,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喜歡拿別人的東西,像是餐盒裡的水果或書桌上的文具,讓同學們都對她不太諒解。」姑姑說。

「她跟父母多久碰一次面呢?」我問。

「因為我不是每個週末都有空,家裡也有其他事要處理,加上她父母的家在外縣市,距離我家有點遠,所以都得等我有空的時候,才能載她回去和父母見面。」姑姑說。

「她的父母不會來看看她嗎?」我繼續問。

「因為他們的工作實在太忙,下班後都累癱了,加上我這個弟弟的身體又不好,下班後就需要休息,所以他們平常只會偶爾打電話來,跟小孩說說話。」姑姑說。

「這孩子從小父母親就長時間不在身邊,我感覺她相當缺乏安全感。剛剛聽你說,她幼稚園的時候,常常因為早上起床找不到爸媽,就哭著跑出家門四處尋找,我想,她的內心裡還有很深的無助和恐懼。或許,拿點別人的東西在身邊,是她滿足自己安全感的一種方式,只是,她不知道已經踩到別人的界線。她的父母知道她現在的狀況嗎?」我說。

「我有告訴他們,但他們好像沒有很警覺。我弟媳還說,對於這個小孩,她能做的也就是這樣,未來孩子會如何,一切就是她的命。」姑姑說。

對話至此,內心不禁升起一陣悲傷。這孩子的模樣和課堂表現,跟我剛剛聽到的完全不同。她總是坐在緊鄰我的座位上,舉手發言希望我能注意到她。下課後,也總在教室盤桓、流連,詢問正在收拾教具的我,需不需要她幫忙。這麼乖巧、純真的孩子,如果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愛,而在成長過程中造成行為偏差,因而走岔了路,將是多麼令人惋惜啊!

在跟姑姑確認了孩子的家境狀況後,我說:「如果孩子的父母親,眼前已經沒有沉重的經濟負擔,你應該建議他們,多空出時間來陪陪孩子。因為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,又渴望父母的關注,但始終沒有在這個區塊獲得滿足,所以導致了行為的偏差。如果錯過陪伴孩子成長的時段,將來就難以挽回。他們應該把部分的時間和心力,從工作轉移到孩子身上,當成無形的投資,這樣才能避免將來孩子人格偏差,或親子關係的裂痕難以修復的懊悔。

父母的愛是無可取代的,他們不能仗著你會關愛、照顧孩子,就任由情勢繼續這樣發展。我知道要改變工作和生活的型態很難,特別是他們曾經有那麼辛苦且困頓的過去,馬不停蹄的工作,已成為他們獲取安全感的方式。但現在情況已經不同,孩子的行為也出現了警訊,他們必須做出改變,否則將來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。」

姑姑說,她回去後會找時間跟孩子的父母好好談談。後來,聽說孩子的父親決定週六都來載孩子回家團聚,週日再送她回姑姑家。孩子對於這樣的變化,感到非常欣喜,顯然她在父母對她的關注中,接收到親情的灌溉和滋潤。而在愛中得到關照的孩子,我相信,她的行為也會開始有所轉變。

現今社會的父母由於工作忙碌,在迫於無奈下,多半以付費方式,委託家庭之外的機構或他人,代為陪伴孩子。然而,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,在這個過程中,父母的關愛更是無可取代。千萬別在孩子的偏差行為鑄成了大錯,才驚覺事態嚴重,或只針對他展現在外的行為大發雷霆。撥出一些時間和心力,與孩子保持緊密的連結,關顧他內心世界的變化與歷程,才能在每個成長的關卡,發揮家庭正向支持的力量。




【前期連結】問題並不是問題 如何應對才是問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