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
勸信流通之九
●雪窗研學小組


【要解】
然據《金剛》三論,根熟菩薩為佛護念,位在別地圓住。蓋約自力,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。今仗他力,故相似位即蒙護念。乃至相似位以還,亦皆有通護念之義。下至一聞佛名,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,亦得遠因終不退也。阿耨多羅,此云無上。三藐三菩提,此云正等正覺。即大乘果覺也。圓三不退,乃一生成佛異名。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。聞名功德如此,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,可不信乎!初勸信流通竟。

【研討】
問:何謂「根熟」菩薩?
答:根者,大乘根性,明瞭萬法不離心識,一切唯心造。熟,成熟。信根成熟,深信法性本具,永不退轉。「根熟菩薩」的階位為別教初地、圓教初住。
問:根熟菩薩為佛護念,佛如何護念?
答:《金剛經論》:「巧護義應知,加彼身同行。」佛護念使菩薩具有二力:智慧力,成就佛法;教化力,攝取眾生令同行。
問:所言護念,是現世或往生後可得護念?
答:念佛不論事持、理持、乃至相似位以還,是現在修行的階段,現世即可蒙佛護念。
問:何謂「同生性」?
答:同,同得法性身;生,皆從佛的善根海生。登地以後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性,與佛為同生性。
問:何謂相似位「以還」?是指到「觀行即」,或包含「名字位」?
答:《便蒙鈔》:「相似以還,乃觀行位。一聞佛名,乃名字位也。」故相似位「以還」指到「觀行即」。
問:佛如何護念「相似位以還乃至一聞佛名」的眾生?
答:唐代嘉祥大師《法華義疏》云:「令外惡不侵為護,內善得生為念。」
問:此段《要解》文所示不同程度的眾生,如何配對六即佛?
答:根熟菩薩為「分證即佛」,相似位為「相似即佛」,相似位以還為「觀行即佛」,一聞佛名為「名字即佛」。
問:一般念佛人連觀行位都談不上,頂多是名字位,如此可否往生?
答:信願念佛,即使未得一心,因具信願,仍可往生。
問:此言「一聞佛名」者,是否具備信願?
答:不一定具備信願。而未具信願者,久遠劫後方能資發。
問:何謂「資發力」?資助什麼?啟發什麼?
答:《便蒙鈔》:「可資養種子,發成現行。」資助「了因佛性」,開發「正因佛性」。「聞佛名」,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而念佛者,可資助了因,開發正因。
問:何謂「無上正等正覺」?
答:無上,非有上,簡別上有境界未達的菩薩。正等,非邪偏,簡別二乘。正覺,非邪妄,簡別凡夫、外道。
問:圓三不退,何以是一生成佛的異名?
答:圓,圓得、圓證,往生以後圓滿具足三不退,不更歷生死,一生成佛,故說「圓三不退是一生成佛的異名」。
問:如何稱得上「信受佛說」?
答:玄奘大師譯本,有關信受的部分翻為信受領解,如此段為:「一切皆應信受領解,我及十方佛世尊語,當勤精進如說修行,勿生疑慮。」信受領解、當勤精進、如說修行、勿生疑慮,如此才稱得上信受。反之,如《涅槃經疏》所說:聽而不聞,如「覆器」,杯子倒蓋,無法進水,無法領受。聞而不思,如「漏器」,雖能進水,但聞已即忘,無法留住。思而不修,如「穢器」,用髒杯子裝水,不照修,始終都是骯髒的。
問:教理很難,若不研究理解,但憑念佛,可以成就嗎?
答:《大乘起信論裂網疏》云:「有信無解,能長煩惱。有解無信,能長邪見。」無解,沒有正確知見,遇事容易衍生煩惱。看長遠,需解行並進,如蓮社秉持雪公行解相應之門風,終年聚眾念佛不斷、講經不斷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勸信流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