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六十一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圓教「釋諦緣度」

教觀的內容確實比較艱深,事實上,我們所講的天臺的教義,只是基礎的架構,所講的還不到天臺教部的百分之一。因為是介紹整個天臺的系統,所以就關係到判教的問題,必得跟其他家來做比較。這必須要有研究經教的經驗,聽起來才會比較習慣。

過去聽會公介紹天臺時,他一再叮嚀:「你聽的都是一些名相,初聽會弄不清楚,但是一次生、兩次熟,聽久了,五時八教、四種化法、四種化儀,乃至會權入實、會三歸一等等,聽熟了,就不覺得其難了。」

圓教,為什麼叫圓教?有四層意義:圓妙、圓滿、圓足、圓頓。前兩個圓義是偏重在性德上說,尤其是第一義「圓妙」,就是說所有宇宙萬法的真理,離不開真俗中這三諦。在前面藏、通、別三教中,藏、通二教根本沒有涉及到中諦的問題,別教雖然也說中諦,但是所講的三諦,也是分別開來的;到了圓教,則是三諦圓融,一即是三、三即是一,一諦裡頭包括三諦,所以是「妙」,不可思議。圓教其他三個意義,依此類推。因為圓教根性的人,一聽到圓教的道理,能夠聞圓名,就開圓解;而能悟入圓融不可思議的理解,就可以起圓行了。

那麼如何起圓行呢?請看第三十表,圓教之二「釋諦緣度」。

每一教都離不開這三乘法,這是基本的架構,三乘法就是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。圓教的三乘法,《教觀綱宗》說:「此教詮無作四諦」,詮釋無作的四諦。如果沒有前面藏、通、別的基礎,就看圓教的詮無作四諦,哪會有什麼特別呢?詮釋十二因緣,是「亦詮不思議不生滅」的十二因緣。詮釋六度,是「亦詮稱性六度十度」。

所以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其實都詮釋三乘法,可見佛講八萬四千個法門,其實是法無定法。小乘法也可以是大乘法,大乘法也可以是小乘法。就看學的人的根性,發什麼心,還有所解悟是什麼理。「行」都是根據「解」起來的,行依解起,解悟到哪裡,行就到哪裡。所以同樣一個四諦法,四教就分四種。

無作四諦

先看(甲)無作四諦。這個四諦法是無作的,作就是造作,這個四諦不是造作來的,是我們天然的性德。為什麼呢?

「苦」、苦諦大家知道了,就是指我們十法界所有的依報、正報,我們的身心世界,就是苦諦。分析起來,就有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。陰、入、界就包括所有的依報、正報了。而我們的身心世界,一一法,當體即是中道實相,就是圓妙,因為他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因為圓人能解一一法當體即是中道實相、中道法性,也就是真如。所以說「陰入皆如」,「如」就是真如法性、中道實相。既然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都是中道實相,那還有什麼可以捨的?所以是「無苦可捨」。既是無可捨,所以說是無作。

「集」諦,指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根本無明等等,這些惑業,就是集。它能夠招集來苦。以菩薩法界、佛的法界,他的無漏業,所招集來的是非常殊勝的正依二報。但是縱使到了等覺菩薩,還是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,還是會招集最後一次的變易生死,所以集是指的煩惱。現在圓教講這個煩惱法,一一法當體即是中道實相,所以「煩惱即菩提」,是「無集可斷」。把煩惱法斷了,連真如法性也給斷了,這怎麼能斷呢?此謂「無集可斷」。既是無可斷,所以說是無作。

「滅」諦,我們希望能證到涅槃。但是所有的生死流轉法,當下即是中道實相,中道實相不生也不滅,不生不滅即是涅槃。既然「生死即涅槃」,那還有什麼涅槃可以證的呢?所以說「無滅可證」。既是無可證,所以說滅諦是無作。

「道」諦,我們修這些道法是要來對治煩惱的,對治染惡法的。但是圓教講這些邊見、邪見等等,一一法當體即是中道實相,都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所以說「邊邪皆中正」。既沒有能對治的道法,也沒有所對治的煩惱,所以說「無道可修」。既是無可修,所以說道諦也是無作。

綜合起來說,圓教的四諦,沒有可捨、沒有可斷、沒有可證、沒有可修,它當體即是,這是一個天然的性德。「無作」者,不用去造作,是「純一實相」,是「更無別法」。「如天而然」,就是天然性德。是「非造作有」,不是你去作意營造出來的。

永嘉大師參禪,大徹大悟之前,他曾向荊溪湛然大師學過天臺,所以後來他開悟了,寫出來的《證道歌》就跟大家不一樣。他是教也通、宗也通,宗教兩融通。他說:「無明實性即佛性」,我們都說必須要去除無明煩惱,而無明的實性就是佛性,你要怎麼去?這就是講集諦。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」,我們的五陰身,這是一個如幻如化的色身,但是它當體即空。這個臭皮囊,不能小看,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」,它就是佛的法身,這就是講苦諦。永嘉大師證道以後,他的《證道歌》講的完全是圓教的道理。這叫無作四諦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永嘉大師參禪,曾向荊溪湛然大師學過天臺,他的《證道歌》講的完全是圓教的道理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