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透因緣 解決煩惱
●宗超

【圖說】父母,總希望孩子是最好的、最優秀的,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。

週末,我去舅舅家做客,正巧闖入一場家庭衝突的現場—八歲的小表妹早上起床,父母要帶她去參加週末的技能學習班,而她突然不想去了,嚎啕大哭。原來,舅舅、舅媽為她報名了音樂、英文等三個技能學習課程,可是她都不願意去,就想待在家裏享受週末的休閒時光,說要和媽媽一起玩。她的哭聲中彷彿有一百個不願意,讓人心裏一陣陣發緊。媽媽有事急著要出門,煩不勝煩,說小表妹是「人來瘋」,翻臉的話都講出來了。倒是爸爸壓住火氣,耐著性子好好說話……。在他們的軟磨硬泡之下,半個多小時後,小表妹總算勉強走出家門,結束了這場「家庭戰爭」。

我對衝突雙方作了一番「換位思考」,對背後的因緣有了更深的瞭解,對雙方就有更多的體諒。小表妹不想去,原因很簡單—本來週末在家沒有什麼事,是父母為她報的名。她這個年紀,還沒進小學,本來還是玩耍的年紀,並不願意這麼早地去枯燥的學習。對小妹妹作換位思考:讓這麼小的孩子違背活潑好動的本心,放棄週末玩樂時光,而端坐在教室裏,簡直是「暴政」!

而對父母作換位思考,為小表妹報名參加課程學習,一方面是愛子心切,望子成龍,從小就費盡心思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,盡可能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。父母不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總希望孩子是最好的、最優秀的,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。

另一方面,也是出於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慣的推動,是父母尋求心理歸屬與認同的需要。但孩子的價值,還是需要到社會上去尋找肯定和認同,成功或優秀與否,都是與社會上的其他人比較得出的結論。無論是學習成績也好,技能發展也好,都是依社會的標準來衡量。個人發展的完善,必須得到社會的確證。即使是親情的因素,也深受社會的規定和制約。

以費孝通為代表的社會學家,觀察到社會要求與個人發展的矛盾。而家庭可以說是聯繫、溝通兩者的緩衝地帶。在家庭,父母代表社會的力量,子女則是尚未社會化的自然人,存在有個性發展的需求。兩者的矛盾,在家庭裏先磨合解決,避免進入社會才出現矛盾,引起更嚴重後果。

從佛法觀之,這場矛盾衝突則是因緣和合而生起,又由因緣和合而謝滅。其中,有家庭和社會的需求調適,有子女和父母的思想碰撞。雙方雖暫時退讓和解而平息,其實沒有終止其根源—種種貪愛欲求的煩惱熾盛,「定時炸彈」並沒有拆除。在小表妹成長的過程中,如果兩代人始終不能放下自我、換位思考,體諒對方的感受,只是站在各自的立場,希求各自的欲求得到滿足,則未來的新衝突是可以預見的。

矛盾的無處不在、無法回避,印證了「諸行無常」,有漏皆苦。在這世間,和平和安逸總是稀缺易逝,碰撞和衝突在所難免。世人常說,人生就是在解決一個個矛盾之中度過。但我們應該認識到,未斷煩惱,終究跳脫不出矛盾、痛苦不迭的輪回。若有佛法的般若智慧指明,才能讓我們學會看透因緣、對治煩惱、放下執著;從而坦然接受矛盾,從容面對矛盾,才能有自在解決矛盾的可能。




【前期連結】孩子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