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六十四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【圓教「詮因果六即」】

接著看第三十二表,詮釋因果六即。從修因到證果,還有整個詳細的修證階位。圓教是對什麼根機的人講的呢?《綱宗》云:「開示界外利根菩薩」,三界外最利根的菩薩,因為他已經能夠聞圓名,能夠開圓解,所以「令修一心三觀」,希望他修圓教的一心三觀。在一念心中同時觀空、觀假、觀中,他就可以證一心三智,這是講修圓因。

可以「圓超二種生死」,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一起超脫。「圓證三德涅槃」,佛的果德離不開「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」。這三個裡面一一具足「常樂我淨」四淨德,故說圓滿證得三德涅槃。平常簡單說就是法身,以法身做代表,法身就包括了般若、解脫。破一品的根本無明,就證得一分的法身,其實就是證得一分的三德涅槃。這是講證圓果。

「正約此教,方論六即」,真正講六即佛,到圓教才真正具足「六」義,又具足「即」義,前三教都只是仿照圓教,論自己的「六即」,其實只有「六」義,分六個階段;並無「即」義,因為未能當下即是佛。

講圓教的因果,有性德、有修德。為什麼別教就得修次第三觀,圓教就能夠修一心三觀?理解不一樣,起悟就不同,教理也不一樣。在別教講的性德,本性裡頭就有《大乘起信論》所講的「本覺」,每一個人都有本覺佛性,這是本來的覺性,這叫性德。修德則是講始覺,在《起信論》所講的始覺。雖然本性具有這一切佛的性德,不去修就顯露不出來,所以修的時候叫做修德。

圓教的六即佛,就是在分析圓人從最初修因到最後證果之間,修德與性德錯綜的關係。

●別教「性修因果」

如(甲)表,性修因果。先講別教的情形,來跟圓教作一比較。別教是「性橫修縱」:別教講的性德是橫列的,橫列表示是並排的、分別開來的,所以表下面說「法身般若解脫三德,各各別異互不收攝」。吾人本覺之性,具有這三德,但是別教根性之人,只懂但中佛性,這三種都屬性德,是「各各別異」,法身是法身、般若是般若、解脫是解脫,法身之中並不具有般若、解脫,所以「互不收攝」。這個叫做橫,橫排開來。橫就是差別義、並立義。

在經教上比喻說,「如火四點」,譬如寂照的「照」字,下面那個四點,其實那是火。又如烈火之橫,好像「烈」這個字下面那個火,他是分開來的。「灬」,互不收攝,法身之中不具般若解脫二德,所以說是「性橫」。

「修縱」,開始修行、起始覺了,希望能夠開顯出這個性德出來。修的時候是怎麼樣呢?「法身本有,般若漸修」,法身是本有的不必修,要修的是修般若,開發智慧。先修空觀,開一切智;次修假觀,開道種智;最後修中觀,開一切種智。這樣一步一步開發,法身就開始一步一步的顯現。所謂修德有功,性德乃顯。般若是次第的修,不能一步到位。

而得到解脫也是一樣,「解脫始滿,前後歷別」,先破除見思惑,再破塵沙惑,等最後破根本無明惑,才得到大涅槃,解脫一定要到成佛的時候才圓滿,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解脫,所以「前後歷別」。

等到般若修完,解脫也滿了,法身就顯露出來了。所以別教他從修因一直到成佛,每一個階位都不一樣,前後是有次第、分別開來的,這叫「修縱」。縱是次第義,從淺到深,都是有次第的來。在天臺教部上說,如「點水之中」,就像三點水「氵」,他是豎著寫的,縱就是有次第性的。這是「別教所稟」,別教所稟受的就是這樣的教法,是性橫、是修縱。所以他得修「次第三觀」,先修空觀,開一切智;次修假觀,開道種智;最後修中道觀,開一切種智。

●圓教「性修因果」

圓教所稟持的,則是「不橫不縱」,性德不橫,修德不縱,與別教不一樣。「三德性具,一性二修」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三德,也都是本覺佛性所具足,而圓教根性之人,懂得圓中佛性,在本覺佛性中具足一切法。而知道法身是屬性德,般若、解脫是屬修德,所以說是「一性二修」。

「性德不橫」,法身裡頭就有般若、有解脫,不是並列開來的。「如伊三點」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這三德好像伊字。伊字有舊伊字、新伊字,這裡講的是新伊字,梵文的伊:三點「∴」,而三點之間互相又有聯絡,所以是不橫。而圓教的修德是「不縱」,「二德修成」,般若、解脫這兩個德必須去修才能成就。雖然是去修才成就,但「全是性具」,本性裡頭就具有,所以說是「修德不縱」。

就像「首羅三目」,摩醯首羅天,他有八臂三目,三個眼睛,另一個眼睛可以看上面,我們是兩個眼睛只能看前面而已,他上面也可以看。首羅三目,三目也如伊字三點。因為本來具足,所以不能說縱;而一性二修,所以不能說他橫。這是圓教所稟受的教法,因此他可以修一心三觀,一心當中,同時修空、修假、修中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法身屬性德,般若、解脫屬修德,圓教修一心三觀,同時修空、修假、修中,故三德如大自在天神摩醯首羅的三眼,不縱不橫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