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六十五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【圓教「詮因果六即」】
●稱性圓妙

其次,再進一步分析圓教之所以不同於別教的地方。如(乙)表,「稱性圓妙」,稱合真如法性,是非常圓融不可思議的。因為:

(一)不縱不橫:「一性二修,本來具足。」一個性德,兩個修德,都是本覺之性所具足。別教的性德是法身,是本覺,但是他不具足所有的一切修德。譬如賢首宗,講具足一切善德、一切淨德,但是他不敢講具足一切染德、一切惡德,本性裡頭不能具足染惡法啊!既然沒有具足染惡之德,所以染惡變成障礙本性的法了,確實有染惡法來障礙本性。所以要顯露本性,一定得把染惡法給破除掉,因此才得先藉著修空觀、修假觀來破除見思惑、塵沙惑。

圓教所稟受的是:見思惑、塵沙惑、根本無明惑,體即三德,這又何必破呢?所以圓教說本來具足一切法。《妙宗鈔》上說:「雖分修性,皆本具故,義不成縱。」又說:「迷中染惡,即是緣了,以此二修,顯於一性,如一主二臣,三德相收,義不成橫。」

(二)不前不後:「三諦一境」,三諦就在一境上,就在一境上同時是真諦,同時也是俗諦,同時也是中諦,這叫「不前」。「融於三觀」,在修觀的時候,是一個境界上,就融會了空假中三觀。既然是融會三觀,所以又是「不後」。《妙宗鈔》上又說:「所發三法,皆性具故,發則俱發,故云不前不後。」如此不前不後,就是「非縱」義。

(三)亦不一時:「境一觀三」,在一個境界裡,就可以觀空、觀假、觀中。「融於一境」,所觀的境界是一個,有時候也可以空、假、中分開來觀,這三觀是融會在一個所觀境裡面。既然觀有三,所以就「不一時」。因為是不在同一個時候,所以又是「非橫」。若是別教,則不能如此。《妙宗鈔》上又說:「本覺三法,二為能顯,一是所顯,修性宛爾,故云亦不一時。」亦不一時,就是「非橫」義。

像這樣圓教之人,所觀之不思議境,是一個;但是能觀有三,有時候觀空、有時候觀假、有時候觀中,因為有三觀,所以是不一時,並不是同一個時候。不過圓教人在觀空的時候,一空一切空,假、中皆空。所以他觀空時,就可以觀到假、也可以觀到中。這個跟別教不一樣。別教是觀空就是空、觀假就是假,觀中是藉著空、假才能夠觀中。所以別圓二教不同,別教是有次第的,圓教是圓融的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圓教本具一切法,故「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」如一主二臣,三德相收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