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
──五位唯識──
●道深


問:如法相宗所說,唯獨只有心識,那五位百法又在說什麼呢?
答:一切法濃縮成一百個法,又可分作五種,而不管哪一種,就道理上說、或就事相上說,都不離開心識,據此建立唯識的義理。
問:五種法都不離識,是指什麼?
答:第一是自性唯識,心王自己本身就是識。
  第二是相應唯識,心所是與心王合作相應的心理作用,也不離識。
  第三是所變唯識,色法是「心王、心所」變現的影子,自然不離識。
  第四是分位唯識,心不相應行法,是依著「心王、心所、色法」各一分,和合而建立的假法,因此也不離識。
  第五是實性唯識,無為法是前四種法的實性,依著前四法來顯示,所以也不離識。
問:心王自己本身就是識,心王包括那些?
答:分別來講有八種,叫作八識。簡略來說則分作三種,叫作三能變識。三能變中,初能變就是第八識,二能變是第七識,第三能變則總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。
問:初能變識,指第八識的哪一種意義、名稱?
答:異熟識。
問:異熟是什麼意思?
答:有三種意義:變異而熟、異時而熟、異類而熟,具備這三種意義,所以叫作異熟。
問:「變異而熟」是什麼意思?
答:種子要產生變化,才能成熟結果。
問:「異時而熟」是什麼意思?
答:從造下業因,到成熟結果,一定是不同的時間。
問:「異類而熟」是什麼意思?
答:所造的業因有善有惡,但結的果唯獨是無記性。因和果的性別種類不同,叫異類而熟。
問:第八識有幾種名稱?
答:有三種:
  第一叫阿賴耶,翻譯作「藏」,含藏的意思。
  第二叫毗播迦,翻譯作「異熟」,如上所解。
  第三叫阿陀那,翻譯作「執持」,執持一切法種的意思。
問:有何意義來建立第八識這三種名稱?
答:依著三個分位來建立。
  第一是我愛執藏位,有人我執著的分位,包括七地以前的菩薩、二乘人的有學位,以及一切凡夫位,此位的第八識叫作阿賴耶識。
  第二是善惡業果位,會造善惡有漏無漏等業,招感果報成熟的分位,從無始以來到佛的解脫道前為止,乃至二乘人的無餘依涅槃都屬之,此位的第八識叫作異熟識。
  第三是相續執持位,相續執持法種,成佛前持一切法種,成佛後唯持無漏善種,從無始以來,乃至成佛之後都屬之,此位的第八識叫作「阿陀那」。
問:第二能變是指哪一個心識?
答:第七識,又叫作思量識。
問:思量是什麼意思?
答:思是思慮,量是量度。
問:第七識思量慮度的對象為何?
答:思慮「第八識的見分」當作自我(非他我)、內我(非外我)。
問:第三能變是指哪一個心識?
答:總括前六識,前六識又叫作「了別境識」。
問:了別是什麼意思?
答:了是了達,別是分別。
問:八個識在三量中,各有幾個?
答:前五識和第八識唯獨是現量,第七識唯獨非量,第六識三量都有。
問:為何前五識和第八識唯獨都是現量?
答:前五和第八識現行時並不分別,直接暗合取證所緣的境界。
問:為何第六識三量都有?
答:例如,與前五識同時起來的意識,直接緣境不作理解的時候,屬於現量。又如,獨自現行的散亂意識,度量境界沒有錯謬的話,屬於比量。如果比量的推度不恰當,則是非量了。
問:為何第七識唯獨是非量?
答:第七識,恆常執著「第八識的見分」為自我、內我,但見分本來沒有主宰性,豈能當作我?所以第七識唯獨是非量。
(出自《相宗綱要》)
【圖說】一切法濃縮成一百個法,又可分作五種,就道理上說、或就事相上說,都不離開心識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心王、心所緣取境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