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的「能近取譬」(二)
●三學

以天地自然譬喻

「曾子有疾,召門弟子曰:啟予足!啟予手!《詩》云!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,小子!」(〈泰伯篇〉)

曾子年老重病,呼叫門弟子來榻邊,打開被子,看看他的手腳身體,未嘗因刑罰而毀傷。曾子平素戒懼謹慎,像《詩經》所云:如站在深淵旁邊,恐墜入深淵不可復出。如踩在薄冰上,恐陷沒在冰下不可拯濟。從今之後,當無有患難,而致毀傷。諸位弟子!

曾子每日三省吾身,時時反省改進,故以「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」比喻自己平日戒慎恐懼,不敢有所疏忽。

「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」(〈子罕篇〉)

孔子站在山間的溪流旁,看著川水說,世間一切事物過往不停,就如這川水。不論白晝或夜晚,不曾停止不動。

天地萬物,那一樣人事物不是如川水隨時都在流逝?愚人貪戀青春的永駐,期望國祚的恆常萬歲,才會冀望讓它停歇下來。智者了達萬物如川水,晝夜不停,所謂「自其變者而觀之,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。」有如此智慧,便不以萬物變壞而傷了心,心中坦然,將何適而非快?

「子曰:譬如為山,未成一簣,止,吾止也!譬如平地,雖覆一簣;進,吾往也!」(〈子罕篇〉)

孔子勸人進學於道德,已學的人,譬如積土為山,須一百簣,只倒了九十九簣,作不成山,功虧一簣,這是自己停止,中道而廢。尚未學的人,如還沒有一簣土的平地,即使只覆一簣,就開始向前學習了,那也是自己想要往前進步。

久學之士,最怕半途而廢,功虧一簣,未達究竟目的。有心的初學者,雖剛起步,只要覆一簣土,就有無限希望。未成一簣,或雖覆一簣,都是源於自己的學習動機。

「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:如殺無道,以就有道,何如?孔子對曰:子為政,焉用殺?子欲善,而民善矣!君子之德風;小人之德草;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(〈顏淵篇〉)

魯國大夫季康子,請教孔子為政之道,先說自己的想法:去除不依規矩的人,以成就有規矩之人,如此可以嗎?孔子回答:你要真正辦政治,何必一定要用殺?你心中真想行善,無道之民便化為善了。君子之德,如風。小人之德,如地上草。風吹草上,草無不仆倒。

孔子用「風」譬喻德的影響力,風,無形無相,速度極快,凡風吹過之處平等普被,所加被的範圍廣闊無邊。清代沈起元《周易孔義集說》,形容德風是「巽而入之不暴,化之行亦无迹也,神道鼓舞亦不遽也。」君子德風影響人,如風平順的吹而不暴烈,風化而不著痕跡,以天地自然的道理鼓舞人們而不急遽,因此得以迅速而廣闊的普及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曾子每日三省吾身,以「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」比喻戒慎恐懼,不敢有所疏忽。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的「能近取譬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