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偉大史家司馬遷】
五帝本紀第一:禪讓政治
●王令樾

【圖說】堯、舜禪讓,是為人民選擇賢明君主,避掉昏君誤國。
禪讓政治

最後要特別談禪讓政治。禪讓的禪是指告天,經過上天的同意,傳位給這個繼承的人;讓是指禮讓賢能者,所以禪讓是為公不為私。

堯開始這樣的德政,舜承襲之。舜見大禹治水、行政能力與個人德性都十分賢能,就把禹推薦給上天,讓禹代理天子職務。

十七年後舜過世了,三年之喪以後,禹也把天子之位還給舜的兒子;而諸侯都來歸順禹,禹才接受天子之位。

舜繼承堯傳賢不傳子,為天下百姓選賢與能的德政,不敢將天下歸為己有。

孔子、孟子均極為推崇堯、舜的治國與禪讓,世代間都認為堯、舜是中國道統的開啟者,不過禪讓制度在堯、舜之後就結束了。

禹雖然也推舉賢人皋陶,可惜尚未接位就過世了。禹又請伯益繼承,但是禹的兒子啟很賢能,受到百姓擁護,諸侯皆朝拜啟而不朝見伯益,於是啟繼位,從此開啟家天下的制度。

後代也有禪讓,譬如曹丕篡東漢,自稱是獻帝禪讓,顯然這與堯、舜禪讓是不同的。後來就有外擅、內擅的區別,內擅指自己同姓的血親之人,在家天下的概念下讓給自己人。

考據資料

郭店一號墓出土的《唐虞之道》,推崇禪讓,認為「不禪而能化民者,自生民未之有也」,禪讓是感化教導百姓,治理百姓最好的做法。

《竹書紀年》卻說舜把堯放逐囚禁到平陽,立丹朱為帝,然後再搶奪帝位。不過《竹書紀年》所記多怪異之說,從漢朝就逐漸亡佚,到清代才有輯佚本,故難採信。

《荀子‧政論篇》曰:「堯、舜擅讓是虛言也,是淺者之傳,陋者之說。」荀子此說,不是批駁正史裡堯、舜禪讓的歷史事實,是從道理來說;如果聖賢者作天子,根本沒有禪讓這件事,因為沒有人能夠與他抗衡,有誰可讓?唯有他過世了以後,自然出現新的天子。

《韓非子》第四十四篇說「舜逼堯,禹逼舜,湯放桀,武王伐紂」,這四句話似乎否定了堯、舜禪讓這件事。其實此文是論四種混亂君臣上下關係的做法,其中佞臣、小人做官,結黨營私,巧言善辯,就信口說「舜逼迫堯,禹逼迫舜」,這是會危害帝王又誤國的。此處是韓非以小人之口說的一個假設情形,不是在講歷史的實事。

近代人顧頡剛先生說:禪讓之說是戰國學者受了時事的刺激,在想像中構成的烏托邦,也是墨家為了宣傳墨家思想而假造出來的。

有關顧說的不當,可思《尚書》是經書,又是中國信史的開端,如果離堯、舜時代那麼近的《尚書》的史料不可採信,而幾千年後的一個人的猜測,會更為可信嗎?

堯的仁德如天一般博大,舜的大孝能感動上天,禹治水十三年,過家門而不入,忠心於公事。禹在自己的衣食方面很節儉,但是治理農田水利願意投注大量財力,以保人民安居樂業。又譬如禹在祭祀典禮上,非常重視祭品的豐厚潔淨,以盡誠心。他公而無私,所以舜才會讓他代理天下。

可見聖王成就大功業,都從忠孝仁義出發,德行方是根本之道。有德行的君王,才能知人善用,治理有方。不修德行,只談治理的方法、技術,那顯然本末倒置。

家天下概念會使帝王以天下為私有,所以不會兢兢業業的為百姓服務,容易放縱自己。公天下指天下是百姓的,帝王雖管理百姓,卻是為百姓服務,因此沒有私心自利。家天下的帝王若賢能,是天下的福氣,若昏庸則是百姓全體的不幸。堯、舜禪讓是為民選擇賢明君主,就避掉昏君誤國的不幸。

現今民主選舉,看似人民作主,選擇賢能之人,但人民是否有能力選賢,這是最根本的問題。選舉能否公平公正,也是百姓所無法掌握。因此,民主選舉號稱民主,卻未必能選出最佳人選,而空有人民作主的美名而已。

(完)
堯舜(莒縣東莞漢畫像石)

【前期連結】五帝本紀第一:堯、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