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朋自遠方來────
早期歐美人士心目中的孔子(下)
●覺意

【圖說】彭寧頓,美國人,她稱讚:孔子的格言,如同常開不敗的花朵,完美無瑕,香甜四溢。
美國遊客觀點

一八四四年,美國遊客奧斯蒙德•蒂芙尼,乘坐開拓號帆船抵達廣州,他對中國人充滿好感,認為此土之人是「最文明的東方人」,愈研究愈發現中國人的平和、勤勞和巧手。他注意到人們須臾不離的折扇,寫有孔子語錄。他認為孔教是「穿戴舒適的衣服」,能適應各種需要。他把孔子比喻為「沙漠裡唯一的巨型金字塔」,傲視全球,是唯一一位聲名傳遍世界,連目不識丁者都熟悉的人。

另一美國女性克拉彭‧彭寧頓,自稱「極有幸地造訪過東方人的家居生活」,著有《東方入門》一書。她認為孔子是「充滿激情地捍衛和熱愛傳統」,孔子擁有「諸多美德,高貴的品質,以及廣博的思想」,畢生都在致力于提升人們的幸福。孔子闡述的道理「雖然簡單,卻散發出令人無法抵禦的吸引力」。孔子的格言,「如同常開不敗的花朵,完美無瑕,香甜四溢」。

對孔子有關的經典,彭寧頓沒有傳教士的意識型態,她說:《春秋》是孔子親筆所寫,其他都是他選編或者由弟子撰寫,思想涵蓋至「詩文、倫理、精神和誠信」四大主題。

因為孔子的影響,許多美國人認為,音樂是中國政治選拔人才的重要條件。孔子喜歡音樂,把音樂作為政通人和的標誌之一。據《論語‧述而篇》:「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。」孔子因此被稱做「偉大的音樂愛好者」,把音樂當做德政仁治的輔助手段,賦予音樂政治功能。美國人得出結論,在中國人看來,一個人如果不懂音樂的奧妙,就沒有資格統治國家。

美國政界呼籲

美國獨立後,賓州要訂州憲法時,一位叫班傑明‧馬丁的賓州議員,建議參考知識寶庫──中國。他說:「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受過教育人數能超過中國。美國、歐洲自詡是文明國家,卻充斥爾虞我詐,作奸犯科、戰爭戰亂、種族歧視等社會亂象。中國有三億人,卻井然有序,原因就在〈大學〉的孔子名言:『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。欲齊其家,先脩其身。』中國社會以尊重父母為基礎,官員也視國家為一個家庭。中國尊重教育,不以財富多寡作為進入仕途的條件。」他呼籲州議員,應在州議會提出,選拔人才要重視「教育」,要嚴格考試,唯才是舉。

班傑明‧富蘭克林,是美國立國之父之一,他非常認同孔子的為政思想。他說:「當著名的東方改革家孔子,目睹社會沉淪,弊病盛行,孔子首先影響達官貴人,把他們拉回到美德的軌道,民眾隨後紛紛效法。」他鼓勵齊聚費城為建立美國憲法者,要吸取古今智慧,奠定完美政體的基礎。

外人的誤解

早年歐美人士,到中國最先是為傳教,而後是商業貿易、政治企圖,或是純粹到異國遊歷。他們都想透過孔子,來瞭解這個古老又博大的國度。他們研讀孔學儒經,觀察官員的政治運作,及實地走訪民間生活。

研讀四書五經,國人都要靠古來許多注解,方能一窺經文意旨,何況是毫無中國語言基礎的外國人。他們攤開通篇都是文言的古書,陌生的字詞,斷不開的章句,便一片茫然了,何況是文句裡的心性道理。儒經讀不通,便起了排斥心,甚而大肆詆毀,故有「枯燥、不優美、虛幻不實」的評語。

傳教士抱著傳教熱情,他們在意的是如何讓中國人改信天主、基督。他們發現孔子不談來世,未提及神聖而又萬能的上帝,故而孔子所有的優點便黯然失色了。

許多傳教士對孔子多有負面觀感,認為中國教育注重背誦,那是鸚鵡學舌式的教育,不能發展思惟。儒家經典缺乏創造激情,只知遵循過去的慣例和原則,對女性也頗為不公。與孔子相關的經典,都沒有說明文獻來源,隨意編撰,虛構故事,充斥個人想法。至於政商往來,或純粹遊歷的歐美人士,少了宗教情結,較能心平氣和的客觀孔子。

洙泗東流去

幾世紀以來,如此多的外國人對孔子充滿好奇,對儒經有高度的興趣,凡深心信解孔學者都應以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!」歡喜接納。如雪廬老人,長於詩書相傳之家,深知儒經乃人生本源,得此本源者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。一家仁一國興仁,一家讓一國興讓,放諸四海皆準。雪公有一個大同夢,在《雪廬詩集‧辛亥續鈔》,曾賦詩〈讀禮運〉云:

洙泗東流去,五洋通匯波;
蛟龍性馴順,島嶼氣清和;
士恥書空怨,農嘔擊壤歌;
大安同一體,禮樂壽人多。

〈禮運篇〉是孔子畢生弘揚追求的境界,〈禮運〉大同思想若能流傳到五大洲,凶猛的蛟龍,性情也會變得馴順;純樸的寶島,氣氛更加清淨祥和。當世界大安同一體時,人人有禮有樂多長壽,舉世都是「安居不夜永光明,元氣渾淪萬物生」(注)。歐美人士有緣學習孔子儒經,其間縱有誤解妄言,我們應秉持雪公的見地,樂觀看待,方是成人之美的君子。


【注】《雪廬詩集‧白日》:安居不夜永光明,元氣渾淪萬物生;自是群星相共轉,從無白日向西傾。(中國文化人生本源,喻而發之,勿自暴棄。)
(全文完)
【圖說】美國立國之父之一的富蘭克林,希望吸取孔子的智慧,建立美國完美的政體。


【前期連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