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內第一書家──何紹基
●雨華

書法是中國五千年來,最獨特的文字藝術表現。在流動的線條中,有文字的傳承軌跡,有書家性情的流瀉,是身體律動的養生哲學,更是中國人做人處世的表達。

從甲骨文的大篆象形字,到秦代小篆的古樸,漢代隸書的渾厚,魏晉南北朝時,有北碑《張黑女墓誌》,和南帖王羲之《蘭亭序》的相互輝映。唐朝更是書法的巔峰,有顏真卿楷書的端正,及懷素草書的狂奔。直至宋、元、明、清,每一朝代各有不同形式書法的表現,使書法在歷史舞臺,始終燦爛輝煌。

清朝嘉慶、道光以後,何紹基(字子貞),為海內第一書家。早年學習顏真卿,懸腕書寫且作藏鋒之筆勢。每日寫五百字,斗大如碗,並涉及篆書及隸書。很快的又得到《張黑女墓誌》的筆氣險峻樸實,神態跌宕飄逸,何子貞把它當成珍貴的寶物,並以它為書室的名字。

晚年,更喜好摹寫歐陽詢之子歐陽通的書法,所以他的書法沉穩雄厚且峭拔,行體格外豪放不拘而有飄逸之氣,往往一行之中,忽然像壯士鬥牛,筋骨畢現;忽而又像收住韁繩,意態超然。若不是精研行、草、篆、隸四體,熟悉永字八法的書家,無法領會其中奧妙。

尤其難得的是,為人書寫對聯數以千計,無一句相同。於書寫時,興之所趨,信口吟來,無不清麗新穎,意味深長,語妙天下。而且構想的句子,或記載官吏的行跡,或述說名勝,或按合時序,或以琴書交談,讀時可知作書時的身心環境,及身世相稱的地方。所以他的書法有中年、晚年之別,即使聯語也有壯年、老年之分。這不是藝林界很少見的嗎?

當何子貞自四川歸來,回到湖南道縣,農野婦孺也登門請求墨寶。偏僻的地方沒有好紙,他來者不拒。某人常為酒困,何子貞為他寫的聯語是:「愛書不厭如平壑,戒酒新嚴似築堤」,勉勵他的功業,也勸他戒酒。鄉下有老監生(在國子監讀過書的人),為何子貞同學的朋友,晚年失明,來索取書法,何子貞提聯:「老來還讀《華林略》,闇裡能摹《有道碑》(注)」,這是用北齊祖珽故事說他的失明,並以唐代李邕比喻他勤奮不懈。

(見《新世說》)

何紹基勤練書法,《張遷碑》臨寫一百多遍,融合篆隸於行草當中,獨樹一幟。以聯語贈人時,讚歎其功業,勸勉他改過。因他學養豐厚,能文、能詩、能書,故能用書法與人為善,淨化人心,不愧為清代第一書家。


【注】《葉有道碑》,全稱為《唐故葉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》,唐代中郎李邕作書。宋四大書法之一蔡襄,及清初顧亭林,都認為此碑是李邕碑版書跡「最佳者」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游藝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