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六十八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【圓教「詮性具染惡」】
●性具染惡

(甲)表荊溪湛然大師《十不二門》這八句話不得了,後來在四明尊者的《妙宗鈔》特別加以說明:「別人不知本覺之性,具染惡德」,別教人不懂得,我們本來覺的佛性,具足一切的染惡德。德有善德、有惡德,我們要好好修善德,不能修惡德。但是本覺就具足染惡德,別教人不知道本覺之性裡頭具足染惡德,「是故染惡非二佛性」,所以認為染惡德就不是佛性,既不是了因佛性、也不是緣因佛性。要顯露法身,必須把染惡德去除,就得「別修緣了,顯本法身」,另外得修緣因、了因。修緣因、了因就必得先修空、修假,先破除見思惑、塵沙惑等等。這樣才能夠「顯本法身」,才能顯現本來的法身。這是重要的一個關鍵,他不知道本覺之性,具染惡德。

●別教人不知性惡

接著看(乙)表,「別人不知性惡」。別教的人不知道性具染惡,就是本性裡頭具足染惡德。因為「理體具足,不相收攝」,理體有,但是不相收攝。就是法身跟般若、解脫是橫擺著、並列的,所以不能「全性起染惡修」,不能由性德本身就起染惡的修德。為什麼如此呢?因為別教人所講的性德,是「橫具三法」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是橫擺著、是並列著,別教人的法身,並不具足般若、解脫。

再看《妙宗鈔》:「亦為不知本覺之性,具染惡德」,又因為不知道本覺的佛性,也具足染惡二德,「不能全性起染惡修」,所以不能以全體的性德,發起染惡的修德。「乃成理體橫具三法」,佛性理體之中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是並列著。如(乙)表,因為「染惡非二德」,染法、惡法不能就是般若、解脫二德,別教人不懂得這個道理,不知道煩惱即是菩提。既然是非二德,就「能覆法身」,就有真正能覆蓋法身的客塵煩惱在。《楞嚴經》講的客塵煩惱,能夠蓋住法身,要把法身顯露出來,就得想辦法把客塵給去除掉,所以先要緣修。

緣修即藉修空、藉修假,來破除煩惱,把客塵拿掉,乃至於拿掉根本無明惑。因為「染惡非二德」,無明本身並不就是明,並不就是般若,所以得「別修緣了」來「顯本法身」,必得另外修緣因、修了因,來顯現正因法身。所以「修德前後而得」,先修空觀,開一切智;次修假觀,開道種智;最後才修中觀,開一切種智。

圓教人不是如此,他知道染惡就是般若、就是解脫,所以他是「不橫不縱」。圓教人不必緣修,一下手就是真修。可見圓教與別教的差別,最主要的根源,就在「具」和「不具」上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《楞嚴經》講的客塵煩惱,蓋住法身,要把法身顯露出來,就得把客塵去除,做到一塵不染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