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
勸行流通之四
●雪窗研學小組

【要解】
劫濁者,濁法聚會之時。
劫濁中,非帶業橫出之行,必不能度。
見濁者,五利使,邪見增盛。謂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及諸邪見,昏昧汩沒,故名為濁。
見濁中,非不假方便之行,必不能度。
煩惱濁者,五鈍使,煩惑增盛。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煩動惱亂,故名為濁。
煩惱濁中,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,必不能度。
眾生濁者,見、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,假名眾生,色心並皆陋劣,故名為濁。
眾生濁中,非欣厭之行,必不能度。
命濁者,因果並劣,壽命短促,乃至不滿百歲,故名為濁。
命濁中,非不費時劫,不勞勤苦之行,必不能度。

【研討】
問:命濁中,為何「非不費時劫,不勞勤苦之行,必不能度」?
答:壽命短促,如果沒有簡單、不費時的修行方式,還未修成就命盡了。信願念佛,若一日至七日能念到一心,盡此一報身,得生淨土,不須長劫的辛勞勤苦修行。
問:「非不費時劫,不勞勤苦之行,必不能度」一句旁邊,成時大師小注「應量而飽」,是什麼意思?
答:應量而飽,佛經講:大象喝一口水,和小蚊子喝一口水,都是應量而飽。在娑婆的壽命,有人壽命八十歲,有人壽命可能三十歲,有人十二歲就死了(像袁宏道的姪子袁登);但是會念佛,就可以往生,十二歲念佛可以往生,八十歲會念佛也可以往生。只要照著淨土法門修行,不費時劫,不勞勤苦之行,都能得到往生的成果,都能夠成就。
問:「煩惱濁中,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,必不能度。」何以故?
答:煩惱濁中有很多煩惱,念佛法門是把煩惱轉成佛號。通途法門要先修五停心觀,在修之前還須有前方便,把煩惱先降下來後才能修。但淨土法門是即凡心是佛心,我們在煩惱中念佛,煩惱就是佛心。
問:五濁的次第是怎麼發生的?
答:依《俱舍論》的說法:
  一、減劫將末,人壽遞減為兩萬歲開始,是壽劫,就是命濁。
  二、壽命不長,福報減少,資具就減少了,就是劫濁。
  三、資具減少了,壽命又不長,就開始起煩惱,就是煩惱濁。
  四、煩惱濁以後就開始起各種的意見,就是見濁。
  五、這些濁都起來了,色心因此卑劣,就是眾生濁。
問:為何五濁後又言惡世?
答:五濁和惡世是分開的,釋迦牟尼佛是在五濁,又是在惡世當中成佛。五濁是人壽兩萬歲開始,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娑婆世界是人壽百歲的時候,這是惡事更加興盛之世,不是只有五濁,而是五濁惡世。
問:這些妙行能轉五濁,是指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才能轉,還是在娑婆世界也可以轉五濁為五清嗎?
答:前面有討論過「今願今生」,今有二義。一個是一期,要往生之後;一個是剎那,一念相應一念生,雖在娑婆已經是極樂世界的人了,當然就可以轉為清淨。依剎那來講,只要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當下就可以轉,得要修行到這樣的境界才能作到。
問:此經的名相多略提而已,為何佛對五濁要展開詳說?
答:釋迦牟尼佛承應諸佛所讚之難,再把五濁惡世展開來,從劫濁講到命濁,約有兩個理由:
  一、這一部經有兩個綱領: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整部經都在講「但受諸樂」。雪公在《阿彌陀經義蘊》說,經文講「但受諸樂」時,就是在映襯娑婆之苦。經文的最後,釋迦牟尼佛把五濁展開來說,讓我們知道原來娑婆是這麼苦。所以是配合經文的兩個綱領,來貫串全部的經文。
  二、經文到最後是流通分,佛出來證轉。就是對根器陋劣的,須苦口婆心作證轉。警醒眾生娑婆不能待,就是這麼苦,要趕快厭離娑婆之苦,所以把五濁展開來說。

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勸行流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