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偉大史家司馬遷】
孔子世家.一
●王令樾

【圖說】司馬遷將孔子列入「世家」,地位超越諸子各家。
前言

《史記‧孔子世家》是一篇長文,詳述孔子的生平與其言行、思想。具有相當的啟示作用,與感發意義。在今日世道人心皆為欲念腐化,倫理淪喪,中國數千年的道統岌岌可危的時候,特別選讀〈孔子世家〉一篇,想以孔子一生志業與經歷,喚起民心士氣,改變民風;以孔子的言行,激起感化效果及教育功能。但是因為內容繁重,意義尤待仔細琢磨,所以規畫為分章表述的形式,將《史記‧孔子世家》成一獨立單元。

《史記》世家

孔子不是諸侯王,沒有世襲的爵位,孔子學說卻是承續堯、舜、文、武、周公以來的道統,成為學術的核心思想,影響數千年文化。孔子這種道統的集大成與發揚光大,代代相傳,就像王侯爵位的世襲一樣不絕,且功不可沒。司馬遷是西漢時代的人,可是他已經知道孔子思想會綿延至千秋萬代,因此他未將孔子放在「列傳」中,而入「世家」,地位超越諸子各家。孔子縱然只是平民,但古人稱他為素王的道理也就由此可知。

《史記》中的《論語》

《史記‧孔子世家》中頗多《論語》內容,但讀來不覺重複,因為在孔子生平事蹟中見其言語,其意義尤為生動。再者,讀此文常與記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《孔子家語》比並而觀,相互驗證。雖然《孔子家語》有偽書之說,但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說得好,此書流傳已久,而且遺文軼事多見於其中,故不能廢。當代出土的漢墓竹簡中有《儒家者言》,內容與《家語》相近,更足見《家語》不該以偽書對待,不容棄之,與《史記‧孔子世家》同樣是了解孔子生平的重要資料。

孔子年少好禮

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陬邑(今山東曲阜東南),祖先孔父嘉是宋國大夫,後來被害。孔防叔遷至魯國,為了避禍,以孔父嘉的「孔」為氏,本姓「子」。孔防叔生了伯夏,伯夏生叔梁紇。叔梁紇施姓妻病逝,於老年再娶年少的顏姓女子徵在,這不合壯室初笄的禮制,故謂野合。

案:女子十五,盤髮插笄,達到適婚年齡稱「初笄」。老年娶年少為妻,禮制上不宜,也就是失禮的結合,故稱野合。古時稱夷人無禮為「野」。野合生孔子一事,近代批孔、批傳統文化時,醜化孔子,誤解野合之意,直稱孔子為私生子,真可謂不知古代禮法。《史記索隱》注解甚為詳盡,豈容如此污衊?

孔子在孩童時遊戲,常陳列俎豆之類的禮器,學習祭祀禮儀的動作。孔子母親去世,他先安置靈柩於住處的五父衢道,在得知父親墓地後,才將父母親合葬於防山,足見孔子按禮處事十分謹慎。

所謂孔子腰間繫著孝麻守喪時,要去參加季氏宴會,被陽虎斥退,陽虎說:「季孫氏宴請的是士人,不宴請你。」明朝人揚慎對此說法認為,孔子如此重禮之人,沒有服喪時前往的道理,應是記載錯誤。

孔子十七歲那年,魯國大夫孟釐子病危,臨終前告誡兒子懿子說:「孔丘是聖人的後代,他的先祖弗父何,本來應該繼位做宋國國君,卻讓位于他的弟弟厲公,有禪讓的美德。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,輔佐宋戴公、宋武公、宋宣公三朝,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,是聖賢者的德性。聽說聖人的後代,必會有明德顯達的人出現。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禮,他就是明德顯達的人吧!我死後,你一定要向他學習。」在孟釐子過逝後,懿子和魯人南宮敬叔便前往孔子處學禮。

是以孔子教學以禮為重,《論語·堯曰》子曰:「不知禮,無以立也。」禮教乃立身之本,為人處事有禮則有規矩,彼此不欺不犯,遵守倫常規範,恭謹禮讓,人事安定;無禮則踰越尺度,彼此侵犯,人事皆易產生危亂。因此周公制禮作樂,禮成為做人的基本精神,故不學禮就不會做人,無法立身處世,為人學禮方可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。

孔子年少時貧寒又地位低下,成年後曾做過季氏管理倉庫的官吏,出納統計準確;又曾做過管理牧場的小官吏,使圈養的牲畜繁殖增多。孔子身長九尺六寸,人們都稱他為「長人」而感到奇特。

孔子問禮於老子

南宮敬叔請求魯君幫助孔子到周天子的都邑。魯君就給孔子一車兩匹馬,一個僕人,去學習周禮。據說見到老子,離去時,老子臨別贈言說:「我聽說富貴的人,臨別致贈財物,仁者贈送言辭。我不富貴,假借仁者的名號,送你一段話。」

「聰明又能深思明察的人,常遭到困頓,甚至幾近於死亡,這是因為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;博學善辯又見識弘大的人,常使自身遭到危險,那是因為喜好抉發別人的醜惡。為人子女的身體是父母所給,故不要認為是自己所有,應該珍重;做人臣子被任用,就是要報效國家,不能只想要保全自身。」

老子這番話誠是,因為人若有學識、才華,容易自大自誇,而自以為是,或自我貴重,於是不免批評他人,揭人醜惡,缺乏自省,少了包容。最終遭來災厄還不知道是何原因,豈不悲哀?孔子從周返回魯國,門下的弟子逐漸增多。


(待續)
【圖說】孔子習禮,得老子贈言。(圖:宜倫)


【前期連結】五帝本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