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二一三):子罕篇.第五章
●子圓


  子罕第九

子畏於匡,曰: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。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」
●圖:宜倫

孔子周遊列國時,在匡地被圍困。孔子安慰弟子,很鎮定地說:「傳承文化道統的周文王已過世了,留下的文章典籍不正在我這裡嗎?上天若要喪失這些文章典籍,我這個後死者就不能參與這些文章典籍的學習與弘揚。如今上天並沒有要喪失這些文章典籍,圍困我的匡人又能對我怎麼樣呢?」

「子畏於匡」,「畏」,圍禁拘留。孔子被圍困,心中不畏懼,所以「畏」不應解釋為畏懼。「匡」,是地名。孔子周遊列國經過匡地,匡人誤以為殘暴的陽虎又來了,將孔子一行人團團圍困。因為幫孔子駕車的弟子顏剋,當年也曾替陽虎駕車。加上孔子容貌類似陽虎,難怪匡人誤會。雖有性命之危,孔子仍處之泰然,反過來安慰隨行的弟子。

「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」「文王」,周武王滅商朝後,追尊父親為文王。文王學問好道德高,父子相繼治理,周朝得以國泰民安,國運長達八百多年,事蹟都記載在書籍中,孔子效法文、武,奉為政治典範。

「沒」同「歿」,去世。「文」,傳承文化道統的文章典籍。「茲」,此。孔子指著馬車裡的文章典籍,表示隨時學習與努力實踐,擔負傳承文化道統的責任。

「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」,「將」是可能,假設的言詞。「喪」是失去。「斯」同「茲」,皆指這些文章典籍。「後死者」,孔子稱自己是比文王後死的人。「與」參與,意思是周文王傳下的文章典籍,自己得以遇見、學習、研究與實踐。

「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」孔子既然能參與斯文,證明上天不要丟失這些文章典籍,文化道統要靠著這些典籍傳承下去。匡人無法違逆天命,我必化險為夷。

《莊子‧秋水篇》敘述這段故事,孔子被圍,子路很著急,孔子卻是弦歌不斷。子路說:「老師為何還這樣愉快自在呢?」孔子要他坐下來,孔子說:「我想避開窮困卻難以避免,想求通達卻無法獲得,這是天命呀!在水中來往而不怕蛟龍,這是漁父之勇。在陸地行走不怕老虎猛獸,這是獵夫之勇。刀刃架在面前,視死如生,這是烈士之勇。知窮通有命,臨大難而無懼怕,這才是聖人之勇。」

孔子告訴子路:「由!你要安下心來,這是天命使然。你來唱歌,我來應和。」子路彈琴唱歌,孔子和弟子一起唱和。唱完三篇詩,一位戴著盔甲的戰士進來,向孔子拱手作禮說:「把你誤認為陽虎,是我們的錯。」隨即撤兵離開。

四書五經,蘊藏人生本源的渾淪元氣,孔子對此經典篤信好學,故能生起無比的信心與勇氣。

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簡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