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利思害
●雨華


列子內有飢寒之憂,猶不苟取,見得思義,見利思害。(劉向《新序》)

聖人看見外在結果,就知道內在原因為何,觀察過往的事蹟,就知道未來發展,這就是所謂的「先知」。因此在事情未發生前,能預知將來的後果,作出明智的判斷和選擇。戰國時代的列子,就有如此智慧,如此修養。

列子在鄭國時,非常窮困,面有飢色。鄭繻公的宰相鄭子陽,有一位門客告訴他:「列禦寇是有道德學問的名士,住在您的鄭國,卻窮困潦倒,世人會認為您不能禮賢下士啊!」鄭子陽立刻派官員送他許多糧食。

列子出來面見官員,再一次拜謝宰相的好意,辭退糧食不收。官員離去後,列子回屋裡,妻子見他如此,捶著心哀痛地說:「我聽說作為有道德者的妻子,生活都能得到安樂。現在我們面有飢色,窮苦不堪。宰相命人送來糧食,你卻不接受,難道我的命中注定要受苦嗎?」

列子笑著說:「宰相並非認識信任我,只因為聽了別人的話而送我糧食。等到有一天,是否也聽了別人的話,而來處罰我呢?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。而且接受人家的供養,當人家有困難,不能前去救難,這是不義。若為救難而死,則是因無道之人而送命,豈合正義!」後來,果然百姓不滿子陽的苛政,發難把他殺了。

(見《列子‧節士》)

列子幸好未接受糧食,否則將受宰相子陽牽連,視為同黨,則難逃殺身之禍。有智慧的聖人,由現前的因,能知後來的果,作出智慧的決斷,所以能安身立命。列子雖一生窮困,卻能怡然自得。名利當前,不為所動,只因心中有正道長存。

正如《論語‧衛靈公篇》,描述孔子在陳、蔡邊境斷糧時,跟隨的弟子都飢餓病倒了。子路埋怨說:「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?」

孔子說: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!」君子身處逆境,仍能固守內心節操,即使貧賤也不能移其志向。小人身處逆境,隨波逐流,見利忘義。當我們身處亂世逆境,是否也能有列子、孔子如此智慧呢?

【圖說】列子持守正道,窮而不濫,拜謝宰相的好意,辭退糧食不收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因果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