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
勸行流通之七
●雪窗研學小組


【要解】
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,此本師付囑。囑語略別從通,但云一切世間,猶前諸佛所云汝等眾生。當知文殊、迦葉等,皆在所囑也。
【經文】
舍利弗,當知我於五濁惡世,行此難事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,是為甚難。
【要解】
信願持名一行,不涉施為,圓轉五濁。唯信乃入,非思議所行境界。設非本師來入惡世,示得菩提,以大智大悲,見此、行此、說此,眾生何由稟此也哉!

【研討】
問:「當知文殊、迦葉等,皆在所囑也。」佛付囑的是什麼?
答:囑者,以言語託所思。此段經文,在科判中是「勸行流通」,這就是佛最後用語言說出來,委託、寄託後人來流通─汝等眾生,當行流通。
問:為何佛特別付囑文殊菩薩、迦葉尊者?
答:文殊菩薩與迦葉尊者,分別為大、小乘的上首。
問:「唯信乃入」所指者何?
答:「唯信乃入」,所「入」者,即前句之「信願持名一行,不涉施為,圓轉五濁」,此為不思議境界,非能研究理解的境界,只有深信能入。
問:「信願持名一行,不涉施為」,持名一行,不就是施為嗎?
答:施為者,佛一期教化眾生的軌則法度。譬如《太子瑞應本起經》所列:「諸所施為,慈孝仁義,禮敬誠信,中正守善,虛心學聖,柔弱淨意,行六度無極,布施持戒,忍辱精進,一心智慧」等等。信願持名,便能暗合此四無量心、八德、六度等等,故能圓轉五濁。
問:為何「唯信乃入」?
答:此信即三資糧的信。因為「非思議所行境界」,所以非能從解而信,須強信力行,往深信進入。要「圓轉五濁」,非深信力行不能達。如在五濁要轉「見濁」,建立正知正見,一般是聽經聞法,於此則「信願持名」,知見即會越來越純正。例如一位老菩薩,每天念佛,念佛不為求病好,但為求往生,即是正知正見。能具足信願行去做,即能圓轉見濁。又如轉「煩惱濁」,信願念佛,則煩惱障越來越淡。
問:學佛初階須藉「強信」而行,如何建立?
答:蕅祖云:「非持名妙行,不足以滿其所願而證所信」,故仍須在持名用功。平日信願念佛,精益求精,久之自然信心增長,由強信而順信。
問: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,示得菩提,以大智大悲,見此、行此、說此,眾生何由稟此也哉!」「此」指的是甚麼?
答:見此、行此、說此、稟此,四「此」所指同於《阿彌陀經》:「我見『是』利,故說此言」,這一句經文的科判為「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」,「此」即信願念佛往生極樂。
問:釋尊都說到極處了,眾生為何還不能稟受?
答:稟者,上所賦,下所受。佛已經將此賦予眾生,有些眾生可領受,有些不可,原因有很多。諦閑法師在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》云:「善根不多,則不信念佛;福德不多,不能定心念佛。」過去生中和佛法結的善根少,則不相信、無法念佛;福德太少,雖會念佛,但很難專注。
【圖說】佛最後囑咐:汝等眾生,當行流通!文殊、迦葉等,皆在所囑也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勸行流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