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偉大史家司馬遷】
孔子世家.四
●王令樾

【圖說】孔子到宋國,在大樹下習禮,司馬桓魋便砍除了大樹。
孔子胸懷天下悲憫蒼生
周遊至衛

孔子來到衛國,衛靈公以相同於魯國的薪俸給孔子。不久,有人向衛靈公說孔子壞話,衛靈公就派人帶著兵器在孔子處所進進出出,頗有威脅之意。孔子明白不受歡迎,恐有禍事發生,留了十個月就離開了,打算前往陳國。

周遊至匡

經過匡城,因為孔子長得像陽虎,而陽虎曾經殘害匡人,匡人就困住孔子五天。一度與顏淵失散,孔子以為顏淵遇難,後來又會和,顏淵說:「老師尚健在,弟子怎能輕易而死?」

匡人圍捕更緊急,弟子們恐懼,孔子說:「雖然周文王已逝,典章制度就都不在了嗎?如果上天要毀滅道統,後來的我們就聽聞不到;上天若不滅絕這道統,承擔周朝道統的責任就在我們身上,那麼匡人又能對我們如何!」後來終於得以離開匡邑。

返回衛國

從匡來到蒲,一個多月後,返回衛都,寄居在蘧伯玉家。衛靈公夫人是個美艷而好色的人,邀見孔子,孔子推辭不成,只能以禮相見。子路不悅,孔子為此嚴正的說:「要不是心存施展王道的一絲希望,絕不會見她,若非如此,必遭上天厭棄。」

後來衛靈公和夫人同乘一輛車,宦官雍渠隨侍在右,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,然後招搖過市,十分不守禮法。孔子說:「我沒見過愛好德行如同愛好女色一般的人。」因此厭惡且失望,而離開衛國到曹國。

周遊至宋

孔子來到宋國。某日在大樹下講習儀禮,司馬桓魋想殺害孔子,砍除大樹,孔子就離去。弟子勸說行動要快,孔子認為上天賦我德性使命,桓魋害不了自己。

周遊至鄭

到鄭國後,孔子與弟子失散了,獨自站在城門口。有人對子貢說:「東門有人,額頭長相似堯,頸似高陶,肩似子產。但是從腰以下比禹短三吋,整體看起來垂頭喪氣,像失去主人家的狗。」孔子聽聞後笑著說:「相貌不重要,但說我真是像喪家之犬,一點都沒錯啊!」孔子是感嘆沒有賢明的君主可依存。

周遊至陳

在陳國,某日,一些隼被楛木箭杆、石材箭頭做的箭射穿,落在宮廷前。陳湣公請教孔子,孔子說:「這是肅慎人的箭。」肅慎,亦稱息慎、稷慎,是夏、商時代,生活在黑水(今黑龍江)和松花江一帶的部族。

孔子且說:「早年周武王建國,教化蠻夷,肅慎人就朝貢這種楛木做的箭。皇室為表示恩澤,將貢物分送諸侯國,其中就把此箭送給嫁到陳國的女兒。當時周王分送美玉給同姓諸侯,分遠方進貢之物給異姓諸侯,一則是展現親恩,再則是要他們不忘歸順周朝。因此將肅慎人的箭送給陳國。」

陳湣公派人去庫房查證,果然有這種箭。由此足見孔子學識淵博,對周朝事蹟尤其精審,所以各諸侯、大夫多向他請教。

在陳國的三年中,見陳國常受各國侵犯,孔子無法有作為,因此有不如歸去教育學生的想法。那群年輕人耿直有志氣,進取又不忘初衷,如此也算對社會有貢獻,不枉費生命意義。

途經蒲邑

離開陳國,途經蒲邑,正巧遇上衛國大夫公叔氏背叛,佔據蒲邑,因此被蒲邑人扣留。弟子公良孺駕著自己的五輛車追隨孔子,公良孺高大,為人賢良、勇敢。他說:「我以前跟隨夫子在匡遇難,現今又在此遇難,這是命!所以寧願與蒲邑人搏鬥而死。」

公良孺搏鬥得很激烈,蒲邑人恐懼,要求孔子不去衛國就放人,孔子同意。但離開後竟然前往衛國,子貢認為約定是不可以背棄的,孔子說:「被脅迫下訂立的約定,神明不會認可。」孔子訂約只是權宜之計,但不是為了逃命,而是希望能有機會在衛國實現治國理念。

又至衛國

衛靈公親自出城迎接,並請教可否討伐背叛的蒲邑,孔子認為可以。但衛靈公擔心若攻打蒲邑,致使蒲邑投靠晉、楚等敵方,或敵營乘機來襲,豈不更糟?孔子卻認為:「蒲邑百姓,男的有為衛國必死的決心;婦女也有保衛西河家園的志向,所討伐的不過是帶頭叛亂的四、五人而已。」

孔子何以如此說?因為搶奪叛亂是不被正義一方所接受的,保家衛國是眾人的心願。衛靈公雖覺得有理,可是卻不去討伐蒲邑。衛靈公年老而懈怠政務,雖重視孔子的能力,可惜仍不用孔子,孔子因而感嘆的說:「若有用我處理政事者,一年就可以行使我的政治教化,三年就可以有成效。」孔子又不得不離去了。

周遊至晉

晉國佛肸反叛趙簡子,占有中牟,召請孔子協助治理。孔子有意去,子路說:「聽夫子說過,君子不去做壞事的人那裏。如今佛肸反叛,老師為何還要去呢?」孔子說:「我是說過這話,但也說過真正堅實的東西,不會被磨薄;清白至極就不會被染成烏黑。我不能像匏瓜,掛在那裡而不食用啊!」

孔子用比喻說明有真德性的人,處亂世也不會被污染變質,所以自己不會改變以王道治理天下的初衷,而成沒有理想,只為求官求富貴的人。自己是心懷天下,積極尋求貢獻心力的機會。

有一天孔子擊磬,一個背著草筐的人經過,聽聞之後說:「那擊磬的人很有心,但不被人賞識,不如就停止吧!」孔子這迫切救天下的苦心,顯然不被外人所了解,尤其與道家作為有異。

道家主張「滄浪之水清兮濯我纓,滄浪之水濁兮濯我足」。有人賞識就盡力,沒機會就隱居,順乎自然。但聖人孔子是把握任何機會,只有在不能實現理想時才放棄,這是孟子所謂的「聖之時者」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孔子被蒲邑人扣留,弟子公良孺與蒲邑人激烈搏鬥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孔子世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