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家庭好修行】
陪孩子走在
尋求「被認可」的人生路上
●吳孟昌

【圖說】不論她表現多好,成長過程中,始終未獲得父母的認可與讚賞。

在接受文化大學校園記者採訪的訪綱中,看到了以下這個問題:「根據調查顯示,現今學生普遍的壓力來源有三:情感問題、原生家庭、課業壓力,請問您如何解釋這樣的結果?」在反覆思索這個問題之後,我看到這似乎是個尋求「被認可」的過程,像極了人生。

三個壓力來源

原生家庭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進入的第一個場域,為了求生存,能否獲得父母或照顧者的認可,以確保彼此關係的緊密、和諧,是我們在未成年之前就不斷在做的功課。

家庭之外,學校是大多數人成長過程中,停駐許久的另一個場域,它也是一個社會的小型縮影。因此,能否透過學業成績的表現,獲得師長、同儕的認可,乃至進一步也獲得父母的肯定,又成了另一個重要的課題。

至於情感問題,則是我們在家庭的親情之外,從另一個人身上,尋求「被認可」,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的另一段路。

這三個現今學生普遍的壓力來源,雖然表面看似互不相涉,但細細探究,卻可發現一個人生的共相─從小到大,我們都不斷在尋求他人的認可,來確認自我的價值,並證明自己「夠好」。

如果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受挫,對我們的自信心、生命力,都會帶來很大的斲傷。尤其在原生家庭的區塊,由於血緣是一輩子切不斷的連結,因此如果始終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認可,可以想像心靈的創傷將何等深刻。

不斷驅策自己

我就曾在周遭的同儕當中,看過這樣受苦的靈魂。S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,父母對於她的弟弟特別關愛,也抱有較大的期望,對待她的態度不是挑剔,就是指責。因為老一輩的觀念總認為,嫁出去的女兒,如潑出去的水,所以不論S表現再好,成長過程始終未獲得父母的認可與讚賞。

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,造就了S遇難不服輸的韌性,但卻也讓她習慣在內心評判自己,不論做什麼事,總認為自己不夠好,還要再更努力。所以,身為教師的她,即便假日也不輕易讓自己休息,不斷報名參加各種研習。透過學習新知所帶來的充實與成就感,滿足了她內心不被認可的匱缺。

這樣不斷驅策自己向前的模式,即便她婚後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,依舊沒有改變。有時,孩子放假看到媽媽仍往外跑,不免抱怨媽媽忽視他們。而S長期下來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,也讓她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態。她必須透過不斷追求精進的歷程,來換取職場上的優異表現,以證明自己「夠好」,而這一切的源頭,都來自無法獲得原生家庭父母的認可。

或許,有人會覺得她這樣也挺好,雖然無法獲得父母的肯定,但卻造就了職場上的優勢。心中那塊失落的拼圖,成了她不斷自我要求、鍛鍊的動力。然而,每每看到她在聊到原生家庭時所湧現的悲憤情緒,及觸動的淚水,身為旁觀者的我,都很難想像如何去承接、消化那分既沉痛又磨人的內心糾結。

父母認可孩子

身為父母,我們一定要孩子為我們帶來某些好處,或他有令人稱許的表現,才要認可他存在的價值,並認為他是「好」的嗎?如果孩子的到來沒有為我們的人生加分,也沒有什麼特出之處可供我們去說嘴,是否就不值得擁有我們的愛?

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每對父母面對的情境各不相同,對於這個問題或有不同的答案。但以S的故事為例,倘若我了解父母對孩子的不認可,會對他的一生造成這麼大的折磨與耗損,我會選擇更慎重地看待彼此間的關係與影響,並時時深切自問: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付出,還是別有所圖?

從孩子的視角仰望,父母如天,是灑下滋養的雨露,或捲起致災的風暴,都決定於父母的心念與作為。倘若人生是一個不斷尋求「被認可」的過程,您或許可以重新決定,如何讓孩子在家庭中,就對自我存在的價值充滿信心。那會幫助他在面對變動不定的世間時,更能自我安住,也能幫助他在低潮與黑暗中,看見自己仍有發光的能力。

【圖說】從孩子的視角仰望,父母如天,雨露滋養或捲起風暴,都決定於父母的心念與作為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在陪伴長者的過程中預習老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