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走過必留下痕跡:談深信因果.三
●淨益


明白了佛教因果律的內涵以後,我們要怎麼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呢?

五、深信因果者的生活實踐

首先,我們可以自我檢視,一天之中,自己有多少深信因果的時刻呢?當我們被自己的貪瞋癡習氣所驅使時,我們信因果嗎?當我們散亂、放逸、苟且度日的當下,我們信因果嗎?當我們追悔過去、抱怨現在、憂慮未來時,我們真的信因果嗎?

仔細觀照後,或許我們會很慚愧,因為真正不昧因果的念頭,是那樣稀有。如果我們具有宿命通,能親眼看得到三世因果,那麼一定會馬不停蹄地精進修行,因為我們將會看到,過去所栽培的惡業種子即將開花結果,我們還不斷為它施肥灌溉;而有一些栽培好幾萬劫、難能可貴的菩提種子,卻被我們冷落在一旁,只偶而做做早晚課,為種子灑灑水,卻以此為滿足。試想:如果我們每天的起心動念,都跟不明因果者相去無幾,又將如何確信自己未來的生命方向能有所不同呢?

真正的佛弟子,其生活態度與世俗人迥異。佛弟子的生活態度是「畏因安果,隨緣消業,至誠懺悔」;世俗人則是「昧因畏果,恣情造業,徒留後悔」。兩種態度,開展出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向。以下我們就針對佛弟子的生活態度做進一步的討論。

(一)畏因:生命的供桌

佛法說「菩薩畏因」,畏是一種戒慎的心情,預防自己起心動念種下不好的種子。美國的心理治療師梅博士(Mitchell May)提出一個有意思的比喻:「生命的供桌」。他說,我們每個人都有張生命的供桌,每一個思想、言語、行為都像是一個祈禱,供奉在生命的供桌上。當我們憤怒時,祈禱的是憤怒;當我們埋怨時,祈禱的是埋怨。而任何負面情緒的祈禱,只會召來更多的負面能量。

因此,有自覺的佛弟子必須觀照一下自己放在生命供桌上的是什麼、為自己的生命做了什麼祈禱?如果我們發現生命發生的事總是不如己意,更應該看看自己習慣放什麼在供桌上。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覺知練習,時時刻刻都可以用得上。我們不妨時常提醒自己:「生命中的這一刻,我將什麼放在供桌上了呢?」能這麼自我觀照,就是「畏因」而不「昧因」。

(二)安果:百分百負責

佛弟子遭逢任何逆境,第一反應不是針對某一人事物而生起負面情緒,而是明白事件背後牽涉著複雜的因緣,而這些因緣都是與自身有關的,應該安然接受這樣的結果。

印祖曾開示:「天下事皆有因緣。其事之成與否,皆其因緣所使。雖有令成令壞之人,其實際之權力,乃在我之前因,而不在彼之現緣也。明乎此,則樂天知命,不怨不尤。素位而行,無入而不自得矣。」舉例而言,有人在人生道路上障礙我們,讓我們跌了一跤,此時應該知道,讓我們跌一跤的實際上不是對方,而是我過去生所種的惡因,因此不必怨尤,而是坦然接受與放下。

近年來提倡「荷歐波諾波諾回歸自性法」(SITH)的修‧藍博士(Ihaleakala Hew Len)也認為,發生在你生命中的事並不是你的錯,但確實是你的責任。你必須對出現在生命中的一切負起百分百的責任,因為它出現在你的生命裡,是你潛意識中的記憶。這個觀念與「萬法唯識」的道理相通。

因此,當生命中的逆境到來時,不必恐懼、不須排斥,而要以苦為師,仔細體會生命要告訴我們什麼,不要浪費了這個寶貴的學習機會。末學回想自己最精進的時期,是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。當時身心狀態失調,長了滿臉痘痘,一洗臉就流血,痛苦萬分,也不太敢見人。但是這個受苦的過程,讓末學破除了許多身見與我慢,也漸漸學習到如何用無怨無尤、全盤負責的心態面對逆境,懂得「安果」而非「畏果」,著實獲益匪淺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「菩薩畏因」,起心動念都會種下一顆顆種子,應當戒慎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談深信因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