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七十二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【圓教「詮六即」】
  觀行即佛
●觀行即佛(入手方便)

要進入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最重要的就是修空。修空的時候,一空一切空,假、中皆空。因為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了,所以修什麼都是如此。修假時一假一切假,空、中皆假。修中就是一中一切中,空、假皆中。三即是一,一即是三。所以修空是最重要的「入手方便」。

★四性推檢

看(乙)表。在《中觀論》提出「四性推檢」,這個在講通教時已講過,《中論》說: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。」「不無因」,無因就是自然,沒有因緣,自然而生,也不是如此。「諸法四不,是空觀」,從諸法裡頭推觀四種不生,推到最後悟入無生,這就是空觀。無生卻又無不生,所以是「萬法昭然」,這是假觀。非空非假,「即不思議境」,這就是中觀。

怎麼來推?詳細內容可以自行參考蕅益大師的《教觀綱宗釋義》,有舉事例作細微的推檢,或就心法推檢,或就境法推檢,推到最後不可得處,就是無生,就是不思議境,也就是不思議觀。

★四運觀心

其次,智者大師專就觀現前這一念心,提出了「四運觀心」。《摩訶止觀》說:「未生無潛處」,觀察現前這一念心,還沒起來時,它藏在什麼地方?沒有藏的地方啊!「欲生無來處」,念頭準備生起來了,它又從哪裡來?找不到來的地方。「正生無住處」,正在起念頭時,它又停止在什麼地方?根本無住處。「已生無去處」,念頭已經消失了,它又會跑去哪裡?無去處,也找不到去的地方。找來找去,其實是覓心了不可得,了不可得就是不思議境,就是不思議觀,也就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

★七處破妄

《楞嚴經》的「七處破妄」,或稱作「七處徵心」。觀察吾人的念頭,到底在哪裡?「不在內」,心不在六根之內。「不在外」,也不在六根之外。「不在潛根」,也不是潛伏在六根裡面。「不在闇內」,也不是藏在黑洞洞裡。「不在隨所合處」,我們這個心,根據二乘經論,就是六根六塵一接觸,就生出分別心識來了;這裡說心識也不是在根塵接觸的地方。「不在中間」,也不在根和塵的中間。「亦非無著」,無著並不是說不執著,而是說不一定停止在某一個地方,也就是心不著於一處。像這樣找來找去,就是覓心了不可得,了不可得就是生即無生。生即無生,就是不思議處、不思議境、不思議觀。

●觀行即佛(三假入空)

(丙)表三假入空。智者大師再從三個假法事相,來幫助我們悟入空理。

第一、從「因成假」悟入空觀,一切法都是「因緣所生」,如我們當前的這一念識心,以六根為因,六塵為緣,根去攀緣塵,才生起識心來。心既是因緣和合所生,所以「本無實體」,本來就沒有一個真實本體存在。

或者是第二、從「相續假」悟入空理,「前念後念,剎那相續」,念頭是前念後念,剎那剎那相續,生生滅滅不斷,所以也是本無實體。

或者第三、也可以從「相待假」悟入空理,我們怎麼知道有識心呢?「待無而有」,是從無心,才知道是有心;又怎麼知道是無心呢?「待有而無」,是從有心,才知道是無心。由於是有心無心,彼此相對待而成立,所以識心不是實在的法,本來就不可得。

像這樣,或依「因成假」、或依「相續假」、或依「相待假」,「展轉揀責」,一遍又一遍地檢視推求,逼到最後就「悟入無生」。這個無生卻是「而無不生」,因緣和合的時候,就現出一切法來。所以這個無生之理,就不是只有二乘的偏真空理而已。

(待續)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