鳥獸魚鼈咸若
●三學


《易》不云乎,信及豚魚。《書》不云乎,洎鳥獸魚鼈咸若。(唐代顏真卿)

安史亂後,唐肅宗下詔,天下各州郡都要設置放生池,並命昇州刺史顏真卿,撰寫〈天下放生池碑銘〉。

顏氏在碑銘序,先述肅宗,平亂安定社稷,盡心孝養太上皇,勤政養民。為使慈心廣被萬物,更下詔各地設放生池,以保護生物。顏真卿援引儒家經典,記載古聖先王愛護生物,如《易經.中孚卦》云:「信及豚魚」,《尚書.伊訓》,伊尹讚歎夏代先王「鳥獸魚咸若」。商湯仁心,要獵戶網開一面。漢武帝夜夢為一魚去鉤,隔天就有大魚游到昆明池畔,「致銜珠之答」,得到一對明珠。放生的功德,「事止於當時,尚介祉於終古」,故事發生於當時,但放生的大福德卻是綿延不盡。

豚魚拜風有信

「信及豚魚」,典出《周易.中孚卦》:「中孚,豚魚吉,利涉大川,利貞。」「豚魚」,明代來知德解為「江豚」,如今人所說的河豚。據王弼注,當天下有道,搶奪競爭風氣不興盛,上位者德行信實淳厚顯著時,便會感得微賤隱藏的魚豚出來拜謝。此「乃信之自然,無所勉強者也」,信實不作假,自然現出這等現象,毫無勉強。

江豚一出,澤面上就起風,江豚向東則有東風,向西則有西風,很是準確。漁人以此經驗,觀測風向,故晚唐詩人許渾有詩云:「江豚吹浪夜還風」,豚魚浮於江面「拜風」。豚魚之信,一如「鶴知秋,雞知旦」,不會錯過時節,當人們心地淳厚善良,不傷生物,乃有此現象。

鳥獸魚鼈順性

商湯歿後,阿衡伊尹基於輔佐之責,恐承接大位的太甲不能繼承祖業,作《伊訓》警戒太甲。伊尹在訓辭裡,先提前朝夏代先王的盛德,當時天下沒有天災,山川的鬼神無不安寧,連「鳥獸魚鼈咸若」,陸地上的鳥獸,水中的魚鼈,也能順性成長,不會夭折。足見夏代先王有德,澤被萬物。

動物水族,有幸被人放生後,為何能蒙受利益?顏真卿云:「舉天下以為池,罄域中而蒙福。乘陀羅尼加持之力,竭煩惱海生死之津。」若天下人都能因天子設置放生池而感動不殺生,那大唐的天下就是一座放生池,海隅疆域無不受福。水族動物,則因佛法咒力的加持,竭除貪瞋癡諸多煩惱,得以出離生死,脫離輪迴。

人能至誠而盡其性,就可以贊助天地之化育,與天地並列為三才。至誠盡性的人,養得一團中和之氣,體念天地有好生之德,降伏殘忍殺生的習性,江豚鳥獸魚鼈就得以順性存活。如《詩經.行葦》所描繪:「敦彼行葦,牛羊勿踐履。方苞方體,維葉泥泥。」蘆葦叢生在一塊兒,別讓牛羊踩了它,蘆葦就能發苞長成形,葉兒潤澤有光彩!「天地位,萬物育」的和氣,充塞蒼冥,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時,世上那還有刀兵劫!


【圖說】唐肅宗,為使慈心廣被萬物,下詔各地設放生池,以保護生物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孔學錄存:談「變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