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七十四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
關於「六即位」,在第三十七表有〈六即佛頌〉,這是宋朝天臺家的大師──普潤大師,外號無機子──所寫的偈頌。這個偈頌在寒假講座已略講過,在此省略,印光大師《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》,有專章解釋,可以自行參考。

圓教接別接通

最後將圓教做一個總結,《綱宗》云:「此教名最上佛法」,那是最上等的,純粹的佛法,所謂純圓獨妙。「亦名無分別法」,一一法體即中道實相,體即真如法性,所以每一個法都是佛法。既然每一個法都是佛法,還有什麼可以分別的呢?「以界外滅諦為初門」,既然是隨拈一法,無非法界,一色一香,莫非中道。如(乙)表:以「無言說道,當體寂滅;但有血性,悉具佛性」,甚至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,所以說是以界外滅諦為初門。

★接

「當體即佛」,圓教之人能夠體悟當體即是佛,是最高尚的一佛乘法。「而能接別接通」,但是它也可以接引別教的人,也可以接引通教的人。

「接別者,上根十住被接」,上根人在十住位時就被接走了。「中根十行被接」,中根人須到十行位時被接。「下根十向被接」,下根之人則到十回向位時才被接。所以以圓教的觀法來接別教,別教菩薩是在「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」三十個賢位的時候被接,這叫接賢不接聖。

接又分「按位接」和「勝進接」兩種:「按位接」,原來是什麼地位、斷多少惑,接到圓教來,就跟原來的地位齊。例如別教的三賢位,是屬於斷見惑、思惑、以及斷塵沙惑的階位,所以按位接「即成十信」,就成了圓教的十信位。如果是「勝進接」,比較利根的,一接上來「即登初住」,就登上初住的階位。在別教,本來只是破見思惑,頂多破塵沙惑而已,還沒有破根本無明惑,要破根本無明惑這得經一大關卡的。但是一接到圓教來,利根的就破了無明,登上初住位,所以說是勝進接。

「接通,已如通教中說」,在前面通教已經講過了。從第三「八忍地」、第四「見地」,乃至於來到「支佛地」,一共六個階位,也分上中下三根來接。這是講被接的情形。

「故曰:別教接賢不接聖,通教接聖不接賢」,別教被接只限三賢位,若是一登地就證道同圓了;至於通教人,斷見惑或是斷思惑,已是屬於聖人果位。因為界內教,只要斷見思惑,就算是聖人、就算證得聖果;而界外教,則必得斷根本無明,才能算是聖人、算證聖果。

★同

為什麼別教登地就不接了呢?「以別若登地,乃名為聖」,因為別教一登地,就已經是法身大士。「證道同圓,不復論接」,其所證的道果,已經同於圓教,所以不再論接不接了。

★轉

「通八人上,便名為聖,方可受接」,如果是通教的第三地八人地以上,已經斷見惑,就可稱為聖人,這時方能接受別圓大教來接。「若乾慧、性地二賢」,如果是通教的第一地「乾慧地」、第二地「性地」這兩個階位,還是賢人。「僅可稱轉入別圓」,他們還沒有斷見思惑,就上了別圓二教,那只能稱做轉,「未得名接」,不能稱做接。

「若藏教未入聖位,容有轉入通別圓義」,如果是藏教還沒斷惑以前,也有可能遇到特殊的機緣,佛跟他講別圓大教,他就轉到別圓的菩薩位置來。「已入聖後,保果不前」,如果已證了聖果,以二乘人的習氣,他就保守住他的果位,不肯前進。所以「永無接義」,就沒有接的這種情形在了。

★會

那麼,難道二乘人真的就沒辦法成佛了嗎?沒辦法回小向大了嗎?也不致如此。「直俟法華」,而是一直要等到佛講《法華經》,這時候「方得會入圓耳」,才能夠會權入實,通通會進圓教裡面來。假如這時還會不進來,就留給後佛。二乘人認為自己已經灰身泯智了,不知道已在方便土,不是凡聖同居土了;在方便土已是屬於意生身,很不可思議的意生身,這時有法身大士等等,隨緣來到方便土度他們,重新調教,終究會回小向大,最後還是要會權入實的。

【圖說】二乘人,要得佛講《法華》後,有法身大士度他們,終究會回小向大。
(待續)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