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
勸行流通之十
●雪窗研學小組


【經文】
佛說此經已,舍利弗,及諸比丘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,聞佛所說,歡喜信受,作禮而去。
【要解】
法門不可思議,難信難知,無一人能發問者。佛智鑒機,知眾生成佛緣熟,無問自說,令得四益,如時雨化,故歡喜信受也。身心怡悅名歡喜。毫無疑惑名信。領納不忘名受。感大恩德,投身歸命,名作禮。依教修持,一往不退,名而去。

【研討】
問:「法門不可思議,難信難知,無一人能發問者。佛智鑒機,知眾生成佛緣熟,無問自說,令得四益。」此段《要解》文對應的是何段經文?
答:「佛說此經已」。佛為什麼說此部經呢?因為這個法門不可思議,沒人問,所以佛智鑒機成熟了,而說此經,為令眾生得四益。
問:「佛智鑒機,知眾生成佛緣熟」,成佛尚遠,為何言成佛緣熟,而非往生緣熟?
答:如《要解》開頭解釋經題之「說」字:「說者,悅所懷也。佛以度生為懷,眾生成佛機熟,為說難信法,令究竟脫,故悅也。」佛就是希望眾生能成佛,究竟解脫,淨土法門即為成佛,這是佛的本懷。
問:為什麼形容為「如時雨化」?有何典故?
答:《孟子‧盡心》:「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有如時雨化之者,有成德者,有達財者,有答問者,有私淑艾者。此五者,君子之所以教也。」孟子說學生有五種,其中「如時雨化之者」是最好教導的,就如土中草木含有蓬勃的生機,僅差雨水滋潤,蒙及時雨則發。
  此比喻好學的學生,本來就累積想學的存心,只是沒有遇到老師,一旦遇到像釋迦牟尼佛這般高明的老師一指點,講《阿彌陀經》,得知淨土法門馬上就可以成佛,就如及時雨一樣,當然歡喜。
問:「令得四益」,聞此經者,所得歡喜益、生善益、破惡益、入理益,是分得或全得?僅得其一、二可成就嗎?
答:《要解》:「悉檀四益,後三益事不孤起。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(牙慧者能不瞠然),則欣(生善)厭(破惡)二益尚不能生,何況悟入理佛。」後三益不孤起,須從世界悉檀得到歡喜,深發慶信。此經廣陳正依二報以啟信,即歡喜益;繼而欣求極樂,佛三勸發願,願即菩提心,就得到生善益;又厭離娑婆、執持名號,即破惡益;達到理一心不亂,或者往生以後,即得入理益。
問:「領納不忘名受」,領納不忘什麼?
答:持名念佛。
問:聞佛所說之眾「歡喜信受,作禮而去」,後人讀誦亦得如此嗎?
答:歡喜、信、受、作禮、而去,是五個階段。歡喜不一定相信,有些蓮友對念佛法門歡喜不排斥,但不太相信只有這條路可以解決問題;相信以後也不一定接受,沒有把往生、念佛裝在心裡面,不當一回事,若有若無、若存若亡;受,雖然裝在心裡面但仍只是一種懸念,則不會作禮,作禮要投身歸命;如此更不必談而去,去了以後不知道要做什麼。
問:「投身歸命」,為何用身、命來言作禮?
答:眾生最看重的就是身體,聽聞淨土法門如此殊勝,連身體都可以貢獻出來。就像釋迦牟尼佛因地於雪山為聞後半首偈可以捨身,此即投身。歸,有三個意思:一、歸命,眾生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條命,這條命全部歸於佛。二、歸順,一心一意歸順佛的教命,歸順佛所教、佛的命令,沒有二心,這就是作禮。三、歸於一心,專注一心,歸向佛陀教法。
問:何謂「一往不退」?為何不是再往、三往?
答:《便蒙鈔》:「一得往生,便登不退之位。」《要解講義》:「依不思議教,修不思議法門,成不思議感應,圓證三不退,一往直前,疾趣無上果覺而去。」
  有人學一學就換跑道,過幾年才回來繼續修淨土法門,甚至換來換去,就是二往、三往,不是一往。
【圖說】孟子言,君子之所以教者,有如時雨化之者,如土中草木含有蓬勃的生機,僅差雨水滋潤,蒙及時雨則發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勸行流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