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人我藩籬
●士倫


子張問行,子曰:「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篤敬,雖州里行乎哉。立則見其參於前也,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,夫然後行。」子張書諸紳。(《論語.衛靈公篇》)

人都喜歡真誠相待,省去諸多猜疑防範,拉近彼此關係,言語投機,行事默契,好成辦各種事業。若置身在處處都是謊言相欺的世界,如踩在荊棘叢中,一言一行不敢大意,鬧到不知所措時,便難以聊生了。

兩個原則

孔子,憑其智慧經驗,告訴子張:「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,行矣。」有時不得不到南蠻北狄文化落後的地方,如出使任職、被貶謫居,四方做買賣,乃至行腳參方等等,屆時如何能像在家鄉處處行得通?要掌握兩個原則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,說話要忠誠信實,行事應篤厚恭敬,憑此兩則就能讓人放下心防,坦誠相對。

孔子周遊列國

孔子如是說,也是如是行,他到各國周遊時,各國的政要都願主動提問,請教解決之道,如魯定公問政、齊景公問政,衛靈公問陳,葉公問政、儀封人請見等。

孔子何以在各國行得通?子貢就所見所聞歸納,因孔夫子有「溫良恭儉讓」的特質,所以必聞其政,而溫良恭儉讓的風範,實由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的修養散發出來的。

孔明讓南人不反

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「興復漢室」的遺願,在北伐之前,耽心蜀漢大後方的南蠻藉機作亂,於五月渡過瀘水。他不想以優勢的武力壓服南蠻,堅持要以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,讓南方豪強孟獲心服口服,於是七擒而七縱,雖然沒有「斬首」的速效,卻能收到孟獲「南人不復反矣」的保證。諸葛亮為了落實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,撤兵後,不派官吏,令孟獲永為洞主,盡還所奪的土地,一舉解決後顧之憂。

防弊治標

試看眼下的世界,人們因久已不知聖賢教育,慣於言語不實,行事不敬。上班者遲到早退,以公謀私;駕駛不遵交通規則,超速闖紅燈;或利用網路駭人帳號,偷盜他人利益。

因社會瀰漫言不忠信,行不篤敬的風氣,便須處處設防。如路口遍置監視器,上班要打卡,開發各種電腦防毒軟體,耗費許多人力物力財力,以期制衡維穩。種種防弊,都是「齊之以刑」的治標手段,只是暫時壓制不發而已。

忠信篤敬

聯強集團執行長杜書伍,在《將將‧打造將才基因》一書,提到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,便是「在承平時期,特別注意是否已有問題開始萌生,防微杜漸。若等到問題爆發出來才發現,一切均已太遲。」如何防微杜漸?孔子教誨子張:「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。言不忠信,行不篤敬,雖州里行乎哉!」這套基本觀念,如能讓員工、百姓「立則見其參於前,在輿則見其倚於衡」,深烙在心,即能打破人我藩籬,減少許多防弊措施。

擁有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的修養,如領得一張通行天下的榮譽證明。孔子憑此證,到各國都能「必聞其政」。諸葛亮執此證,使蜀漢後方安穩無戰事,得以全心全力率兵北定中原。故子張視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為處世至寶,忙著「書諸紳」,以示不忘。


【圖說】孔夫子有「溫良恭儉讓」的特質,所以必聞其政,而溫良恭儉讓的風範,實由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的修養散發出來的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孔學錄存:鳥獸魚鼈咸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