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臺教觀略說講記(七十六)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●明觀法

十乘觀法就是根據這一段經文來的,下面(甲)表,我們就對照著經文來解釋十乘觀法。

★十乘觀法

第一「觀不思議境」,觀不思議境就是指「其車高廣」,如觀現前這一念,高廣到具足三千性相諸法。觀現前這一念是如此,觀各種法也都是一樣,都是具足三千性相諸法,這就是觀不思議境。而智者大師建議我們以觀當前這一念為主。

第二「真正發菩提心」,就是指「張設幰蓋」,即緣無作四諦、來發四弘誓願。

第三「善巧安心止觀」,就是「安置丹枕」,這裡是指安內枕。「念本來寂照,善巧調適」,心念本來就是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的,所以才善巧的加以調適。

第四「破法遍」,破法遍譬喻的「其疾如風」,「以圓三觀,破三惑遍」,因為緣的是圓教的一心三觀,來破三惑煩惱,就非常快速。怎麼破呢?是破而不破,不破而破。

第五「識通塞」,就是指安外枕。「若塞須破,若通須護」,譬如依著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法修證,各自有通有塞,必得認識清楚,是塞就該破,是通就該護。

第六「調適道品」,這就是指「駕以白牛」。「修三七道品,入圓三脫門」,依照圓教的四念住,乃至於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等三七道品去修,就可以證入圓教的「空、無相、無願」三解脫門,就可以證到涅槃法。

第七「對治助開」,若是到這裡還沒有辦法悟入,就得「以事相行法,助開實相」,用前面三教的種種事相方便,來助顯第一義諦。那就是經文的「又多僕從而侍衛之」。

第八「知位次」,修行到這個地步,「五品十信」,得知道五品位是什麼樣子?十信位又是什麼樣子?「勤修五悔」,也要勤修懺悔、勸請、隨喜、迴向、發願等懺悔法門,來幫助我們往上更進一步。這個知位次,對照前面經文,就是大白牛車的「行步平正」,不能以凡濫聖,如此走起路來才能四平八穩。

第九「能安忍」,能夠「忍強輭賊」,對於外面或逆或順、八風的境界,能夠安忍不動;「策五品入十信」,能夠策勵自己從五品位進入十信位。這是配合著大白牛的「有大筋力」,所以能夠安忍內外諸障。

第十「離法愛」,雖然已經證到了十信位,也還不能以少為足,必須要離開法愛,不染著,再往前進一步,進入分證位,即證入圓教的初住。這是對照著大白牛車的「其疾如風」,能夠快速地再往上前進一步。

十乘觀法,第一乘就能悟入者是上根,第二到第七悟入者是中根,若是到第八,甚至第十修滿才悟入的,就是下根。《教觀綱宗》的分類,中根是二至六,第七以後為下根。上中下三根的分法,蕅益大師的《教觀綱宗》和《天臺四教儀》有一點點不同。

★四教結歸

最後,「四教結歸」,講完了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的教法,在這裡做一個總結論。

「山家宗趣,正意在圓」,山家指的是天臺本家,因為過去的出家法師都住在山上,以山為家,所以山家即本家。依照天臺本家的旨趣,最重要的是「正意在圓」,講藏、通、別、圓,主要用意正是希望我們用圓教。佛講《法華經》前,佛怎麼樣的契機調教,跟著佛走總沒有錯。假使屬於二乘根性,佛就用二乘法調教,一步一步的來,依五時調教上來。可是到佛後來講了《法華經》,這一切都已會權而入實,都會歸到圓教來了。所以在《法華》之後,就應當以《法華》為主而修,所以是「正意在圓」。

因此後來智者大師在作《觀經疏》,就用圓意來解釋《十六觀經》。《十六觀經》本當是屬於「方等時」,方等是四教並談,對藏教說通別圓教,為什麼智者大師用純圓獨妙來解釋《十六觀經》呢?因為這已在佛世之後了。既然是在佛說《法華》之後,就都知道佛已經會權入實了,所以這時解釋群經,得跨越原本的節奏才對。

譬如後來四明尊者,撰寫《妙宗鈔》,就是遵照智者大師的芳規,完全以妙宗圓教的教理來詮釋。所以後人詮釋經典,決不能只固守佛世講的原始意義,佛講的人天乘法,不能就只解釋成人天乘法而已,應當本義講完後,還必須再會歸到圓教來,因為我們已經在《法華》之後了。又如蕅益大師的力作《彌陀要解》,也是完全用純圓獨妙的圓意來解釋《阿彌陀經》,那也是遵照智者大師「跨節詮釋群經」的大原則,這叫做正意在圓。

其次,「為防偏曲,說前三教」,既然正意在圓,可是為了防止後人走偏了路、或是多走冤枉彎曲的路,所以才說前面的藏、通、別。其實沒有經過前面藏通別的學習,一下子要聽圓教也是有困難的。

或者有人會問:「圓教是最上的佛法,是界外菩薩利根的人學的,我們夠格嗎?」蕅益大師告訴我們:只要聽聞到《阿彌陀經》,而能起深信解,就是別圓大教的根機成熟,也就有資格修別教、圓教。現在我們研究圓教的道理,假如能深入解悟,又懂得修淨土法門,這就是永明大師所說的「有禪有淨土」,其功能力用就更不得了了。

以上天臺教觀的課程,就介紹到這裡。最後期許大家「解在天臺、行在彌陀」,能常隨佛學、要當生成就。

(全文完)
【圖說】蕅益大師的《彌陀要解》,全用純圓獨妙解釋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天臺教觀略說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