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鏡書磨】
鄭俠讀誦經驗
●養光

【圖說】鄭俠,將王安石變法後,人民生活困苦的社會現象,繪成《流民圖》。

誦讀並不是一個新方法,在我國傳統蒙學中,是先生教給蒙童的主要讀書方法。宋人鄭俠有《教子孫讀書》詩:

淡然虛而一,志慮則不分;
眼見口即誦,耳識潛自聞。
神焉默省記,如口味甘珍;
一遍勝十遍,不令人艱辛。

讀書可安神靜氣,令人虛心專一,不會分神。眼睛看即在口中誦讀,從耳聽進去,即在潛心思考和記憶了,如品味甘美珍奇的食物。這樣讀書,一遍勝過十遍,也不至於太勞累。

誦讀注重一個「熟」字。不是讀一遍兩遍,而是要讀好多遍,即所謂「熟讀成誦」。誦者背誦,背對著書也能讀出來。為求能背而誦之,就要讀這麼多遍。古人云:「讀書百遍,其義自見。」

朱熹就是讀誦的過來人,他說:「大凡讀書,須是熟讀,讀熟了自精熟,精熟後理自見得。如吃果子一般,劈頭方咬開,未見滋味便吃了;須是細嚼嚼爛,則滋味自出,方始識得這個是甜、是苦、是辛,始為知味。」(見《朱子語類》)讀誦不可牽強暗記,只是要多誦數遍,自然上口,久遠不忘。

誦讀還有助於思考,從而克服「一目十行,過目即忘」的不良習慣。正如朱熹所說:「讀誦者,所以助其思量,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轉。」明代的薛瑄也說:「凡讀書須虛心定氣,緩聲以誦之,則可以密察其意。」讀誦還有助於體會文章的聲律氣韻。





【前期連結】心鏡書磨:渡部昇一的讀誦經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