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開卷語】
人格者
●鞭鼓生

梁任公說:「人格完全,就叫做『仁』。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現的,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看出來。要彼我交感互發成為一體,然後我的人格才能實現。」

原來所謂的「人格」,是在人內心裡發酵醞釀,然後呈現在與人相處、交談、辦事時……的一種格調。

雪公也說:「關起門來,誰不是聖賢?」臺灣民間,常以「人格者」來稱許一位人格高尚的人。雪公又說:「今日之下,什麼叫學問?學問就是辦事。不辦事,沒學問。把《二十四史》,念得熟透透,從頭背到底,倒過來再背,還是個書呆子,一點用處也沒有。幹什麼用啊!你看曹操文筆多麼好,可是他私心滔滔,德性有虧,文筆再好,也是奸臣一個。」所以有好的文筆,內裡還是要有高尚的品格,文章也才會隨之尊貴。曹操〈短歌行〉:「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……」獲得多麼高的迴響!然而,蓋棺論定竟是千古梟雄而已。所以書讀很多,文章很會寫,辦起事來,私心滔滔,那就不是人格者了。

人們以「至誠高潔」、「德深望重」等成語,來形容人格者。學佛之人,人格高尚,心端意正,都是基本功。雪公說:「凡是心一動,說話、辦事、都是為公,為大家,這樣就是善。反之,私心滔滔,討人便宜,這就是惡。最大的惡──貪瞋癡,是根本煩惱,貪心、發脾氣、愚癡、不信因果,都會害人。大家記住這一點,就幫助了善根。」

佛法的重心,就是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。我們修福造業,總不出六根三業。佛法是要拿來實踐的,不付之於身體力行,終究是空談。雪公說辦事,就是將所學的道理,付諸實踐。「修行者」的生命軌跡,是與「人格者」雙軌並行的。




【前期連結】開卷語:玄妙處與盡本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