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
刻彌陀要解後序
●雪窗研學小組


【刻彌陀要解後序】
經云: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古人云:念自性彌陀,生唯心淨土。合觀之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;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之義明矣。後人不達,捨西方極樂,別言唯心淨土;捨萬德慈尊,別言自性彌陀,不幾心外有佛,佛外有心耶?
靈峰大師,深悟心性無外之體,特為此經拈出要解。一展讀時,信願持名,人可自操其券。不唯言簡意周,且使希有甚難之宗,如聲鼓鐸,盡開經藏,無復櫝藏。誠古今所未有也。名曰「要解」,其斯為無上心要矣乎。
古吳淨業弟子正知去病氏謹識
【研討】
問:既然經上說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,為什麼要加一句「古人云:念自性彌陀,生唯心淨土」,來「合觀之」?古人云的部分是否可以省略?或是該如何體會?
答:經典為佛所說,「古人云」則是古德對經典的闡述。「念自性彌陀,生唯心淨土」是念自佛,實相念佛,古德確有如此修行。也與後面「後人不達」做對照,後人各抒己見,有些就偏謬了。
  若省略「古人云:念自性彌陀,生唯心淨土」,則「經云: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的道理,連結到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;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」,便不易銜接,中間穿插「念自性彌陀,生唯心淨土」則可很順暢地過脈。
問:從古人云之句,可否看出古德之根器?
答:古德讀到經典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,修行淨土法門的念佛人,即知彌陀心造、極樂也是心造,落實在念佛就是「念自性彌陀,生唯心淨土」。古德根器之利就在這邊,讀到經典,在修法行事上面,便能夠更上一層樓。不會讀經的人,只是文字而已;會讀經的人,則可以體會到修行。
問:「是心作佛」是否代表「事持」,「是心是佛」是否代表「理持」?
答: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乃同時發生,不宜拆開來談。
  《要解》:「妙因妙果,不離一心,如稱兩頭,低昂時等。何俟娑婆報盡,方育珍池?只今信願持名,蓮萼光榮,金臺影現,便非娑婆界內人矣。」念佛的當下,即是生在極樂世界。
  懂得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之理來念佛,是「理持」;不懂理來念佛,則為「事持」。
  依天臺「六即佛」,眾生皆「理即佛」,但是沒有「作」。一邊「作」,則一邊往上進階,「是心是佛」就是「即」,「是心作佛」就是六個階段。
問:要如何強觀唯識,令心不那麼執著?
答:從理上,知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,因緣和合,如此追究事相於理,或可慢慢消除執著。亦可藉由多讀經典、親近善知識、多念佛,來達到此作用。
問: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加上「念自性彌陀,生唯心淨土」合觀,為什麼就是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;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」?
答:讀到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,利根的人念佛即能知「念自性彌陀,生唯心淨土」。上句即「真如實觀」,下句即「唯心識觀」,一合起來即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。既然「是心作佛」,自然「心外無佛」,皆心識所現。既然「是心是佛」,自然「佛外無心」,沒有一法在心之外,心就在佛號,了了分明。
問:為什麼去病居士要請蕅益大師作《彌陀要解》?最大的動機在哪裡?
答:即下文:「後人不達,捨西方極樂,別言唯心淨土;捨萬德慈尊,別言自性彌陀,不幾心外有佛,佛外有心耶?」後人不達,誤會了淨土法門。所以蕅益大師順此動機,而作出《彌陀要解》,處處都在彰顯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;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」的宗旨。若每一段都能掌握此宗旨來研讀,雖不中亦不遠矣。
問:「後人不達」是何處錯謬?
答:不達理者,但欲生唯心淨土,不生十萬億佛國外的淨土。也不念阿彌陀佛,但念自性彌陀。如此則是不達「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」。並從根本上誤會佛法,以為求生西方、念阿彌陀佛是比較低階,自作聰明,如此便誤了大事。
(待續)
【圖說】彌陀要解,言簡意周,如聲鼓鐸,盡開經藏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蕅益大師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