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偉大史家司馬遷】
孔子世家.七
●王令樾

【圖說】面對弟子被圍困的情緒,孔子教導他們處亂治學修道之理。
孔子是聖之時者
餓於陳蔡

孔子遷居到蔡國三年,吳國攻打陳國。楚國救援陳國,軍隊駐紮在城父。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,楚國便派人去禮聘孔子,孔子將前往拜謝。

陳、蔡二國的大夫商議說:「孔子是位賢能人,他所指責諷刺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,我們二國的施政措施必不合仲尼觀點。楚國是大國,孔子若被楚國重用,我們陳、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就危險了。」於是他們派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。

大家無法行動,糧食也斷絕了,弟子病得站不起來。孔子卻不停地給大家講學、誦詩、彈琴。

處亂修道

子路生氣地見孔子說:「君子也有窘困的時候嗎?」孔子說:「君子面對困窘能堅定節操,小人遇到困窘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。」孔子藉此教導做人的態度。

子貢也因圍困變了臉色。孔子說:「賜啊,你認為我是博學強記的人嗎?」子貢回答:「是的。難道不對嗎?」孔子說:「不是的,我用大道的根本原理,來統攝貫穿一切學問。」

孔子的執政能力有目共睹,孔子的學問也是被尊敬而景仰的,孔子周遊列國不被重用,有時被猜忌而設計排除,這就是輕視仁德的亂世。處亂世也要修為,孔子提醒學生在亂世仍應治學修道,處亂不驚。

所謂一以貫之,就是治學修道的根本,固然知識要累積,學問要廣博,但若不能融會貫通,不能了然其中的核心宗旨,也不足以成就學養。

行道問答──子路

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生氣,就問子路:「《詩經》說:『不是牛也不是虎,為何奔波於曠野?』是我的學說不對嗎?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?」

子路說:「大概是我們仁德不足,所以人們不信任;想必是我們智慧不夠吧!所以不讓我們通行。」

孔子說:「有這種道理嗎?假使有仁德的人必能使人信任,怎會有伯夷、叔齊餓於首陽山的事?假使有智慧就能通行無阻,怎會有王子比干直諫,而被商紂王剖心呢?」

行道問答──子貢

子路退出,子貢進來見孔子,孔子對子貢提出同樣的問題。子貢說:「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,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納老師,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要求呢?」

孔子說:「賜啊,好的農夫善於耕種,卻不一定有好收穫;好的工匠手藝精巧,卻未必能使人都滿意。君子研究學說綱要嚴謹,統合後又再梳理,仍不一定被世人所接納。現今你不去修治你的學說,而只想求取被人接納,賜啊,你的志向不夠遠大了。」

行道問答──顏淵

子貢出去後,顏淵進來見孔子,孔子又問同樣問題。顏淵說:「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,所以沒有國家能容納,但這又有什麼關係,這才能顯出君子的特色。不知治學,那是自己的陋劣。博大學說不被人所用,那是掌權者的陋劣。」孔子欣慰的開玩笑說願為顏家管事。

孔子派子貢到楚國去,楚昭王派軍隊來迎接孔子,才解除這場被圍困的災禍。

不可為而為之

此處孔子藉《詩經》之語提出疑問,詢問自己為何會淪落到徘徊荒野,無法通行於各國而受到任用?

子路回答是反思自我不足,但歷史經驗說明,求仁得仁的伯夷,有智慧的比干,雖有道德卻也行不通。

子貢務實,為求轉圜而建議不妨稍許讓步,但孔子對推行大道仍有所堅持。

唯有顏淵所答正中孔子心意,因為他了解孔子「不可為而為之」的艱苦與無奈,因此堅持「君子固窮」的理念,維持大道治國的理想,等待時機的來臨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孔子藉由《詩經》「匪兕匪虎,率彼曠野」,和弟子探討對當下處境的看法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孔子世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