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.三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    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《楞嚴經》是般若時

講到判教相。佛典三藏十二部,是過去降生在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,佛講經說法是契機契理,三藏十二部的順序是怎麼個講法?為什麼這麼講?智者大師被稱為東土的「小釋迦」,所有的經典傳到中國以後,智者大師加以統整和梳理,分析出釋迦牟尼佛說法的五個階段──五個時期,是有次第的。應用的佛法,不外是藏、通、別、圓四個化法。藏:專講的是小乘法。通:有講到大乘,卻都還是屬於三界內的事情。別:獨菩薩法,通教雖然是講大乘法,兼帶著有小乘,到了別教,就是純粹的大乘了。圓:就更深了,講的是一佛乘,專講成佛的道理。所以這是有淺深次第的。

佛講經的五個時期:

第一個是「華嚴時」:剛成道的時候,三七──二十一天之內,講自己所證到的境界,是對高程度的地上菩薩講的。所以在「華嚴」這個時期所講的,應用的教法有別、有圓。《華嚴》不是一般的小乘根性,或凡夫眾生能夠聽得懂的。

第二個時期,佛退而求其次,從最淺的講起,是「阿含時」,講的是五部的《阿含》,主要是講小乘法。

懂得小乘法以後,總不能一直停止在小乘的境界上,佛說法最終目的不是如此,他希望大家都成佛。要成佛,二乘人如果不回小向大,不發菩提心,是沒有辦法成佛的。所以第三個時期是「方等時」,講方等經典。方等經典所用的教法,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都用。四教都用的目的是,對著小根小器的藏教根性人,說通、別、圓大乘教,希望他們能夠回小向大。

第三個時期已經回小向大了,第四個時期就要求更精粹的,講般若經典,即「般若時」,到了般若時,已經不用講藏教了,但是還講通教、別教,即帶著通、別,正明圓教,主要是要說圓教的道理,所以般若不好懂。

最後,八年講《法華經》,還有臨入滅的一日一夜,講《涅槃經》,都是講一佛乘,成佛的道理,這是第五個時期「法華涅槃時」。

大概的時間:「華嚴」最初三七日,「阿含」十二(十二年),「方等」八(八年),二十二年「般若」談,般若講了二十二年。「法華涅槃共八年」,最後八年,講《法華經》。那麼這一部《楞嚴經》是佛在哪一個時候講的?在《楞嚴經》中,當時的波斯匿王,也在座席上,也是聽眾之一。在教史上,波斯匿王和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天生的,是同年同月同日生。在《楞嚴經》裡,波斯匿王跟佛講:「我今年已經六十二歲了。」可見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《楞嚴經》,就是六十二歲。

諸位算一算,這五個時期,那會是落在哪一個時期呢?六十二歲,佛是八十歲入滅,可見是佛入滅前的第十八年講《楞嚴經》,扣掉「法華、涅槃」八年,還有十年。在第四個時期,般若講了二十二年,所以這一部經是屬於般若時。也就是第四個時期,般若時的後半期,講《楞嚴經》,所以《楞嚴經》是屬於般若時。

般若時運用的教法,有通、有別、有圓,而且是帶通別、正明圓教。正就是主要,主要的是在說明圓教的道理,但是還兼帶著通、別的方便。了解了教相,再來看《楞嚴經》的內容,就知道原來是這個樣子。

二十五圓通統計一下,至少有十五位是佛座下,證到阿羅漢果的弟子。另外還有大勢至菩薩、普賢菩薩,這些等覺菩薩也證圓通。為什麼阿羅漢也證圓通,這圓通怎麼講?唯有判定教相以後,再來解釋圓通,就有了分寸,該怎麼講,才有個原則。經題先介紹到這裡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釋迦牟尼佛說法有五個時期,《楞嚴經》是屬於般若時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