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偉大史家司馬遷】
孔子世家.九
●王令樾

孔子是聖之時者
強調正名

孔子六十三歲這一年,從楚國返回衛國。

次年,吳、魯兩國在繒這地方會盟,吳國向魯國要求牛、羊、豬各一百頭的太牢。吳國太宰伯嚭召見魯國季康子,康子請子貢前往。

根據《周禮》,致送天子是十二牢,子、男是五牢,吳國不能要求百牢,所以子貢根據禮法責備吳國,才得以解決此事。

孔子說:「魯國、衛國,政治上如同兄弟一般。」因為周公封於魯,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,封其弟康叔於衛,因此雖是兩個諸侯國,政治上可謂兄弟之國。

這個時候,衛國國君輒的父親蒯聵不能繼位,流亡在外,諸侯對此事屢加指責。而孔子許多弟子在衛國做官,輒也想請孔子執政。

子路說:「衛君想請老師執政,老師將以何優先?」孔子說:「那我一定首先正名分。」子路認為這樣做太迂闊不切實際,不須正名。

孔子責備子路「野」,就是粗魯、不通達事理,因為「名分不正,說話就不妥當,使得政事難以成就,造成禮樂教化不能實行,那麼刑罰就無法適度,百姓就會手足無措,不知怎麼辦才好。所以君子辦事必須符合名分,說話合乎身分,事情就能切實可行。君子對於所說所為,必須毫不苟且隨便才行」。

第二年,冉有為季氏統領軍隊,打敗了齊國。季康子問冉求的領軍能力是學來的?還是天生的?冉有回答是學自於孔子。

季康子就問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?冉有說:「任用他要有正當名分,不論是告知百姓,或詢問於鬼神,都要沒有缺憾。若是要從事不義之戰,縱然受封二萬五千戶人家的封地,孔子也不會要的。」季康子又問,想召孔子回來,不知能否成功?冉有回答說:「只要不讓小人從中阻礙就可以了。」

問政於孔子

衛國大夫孔文子,將攻打衛文侯的後人太叔,向孔子問計策。孔子認為孔文子不義,就推辭說不懂,回到住處準備離開衛國,說:「鳥能選擇樹木棲息,樹木怎能選擇鳥呢?」這是說,人可以選擇好的國君,做他的臣子,那國君如何選擇臣子呢?國君自己不好,賢臣不會願意跟隨他,他選擇也無用。

基本上明君配賢臣是最理想的狀態,只是亂世多不義的國君,故有許多賢者隱居,像孔子這般熱情救世的,終是少數。孔文子堅決留孔子,恰好季康子派來公華、公賓、公林,帶著禮物迎接孔子,孔子就回到魯國。

孔子離開魯國十四年後再回來,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政,孔子說,為政要懂得選擇好大臣。季康子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,孔子說,要舉用正直的人高於邪曲人之上,使政策清明,來矯正邪曲的人,讓他們變為正直。季康子憂慮盜竊,孔子說,如果自己能無欲,就是給獎賞,人們也不會去偷竊的。

但是魯國最終仍不重用孔子,孔子也不求出來做官。魯哀公問「為政」,想來更想解決的是三桓的僭越。三桓即季孫氏、叔孫氏、孟孫氏,是魯桓公後代,共掌魯國政事,魯國國君始終無法擺脫三桓的專政。季康子是季孫氏後人,因此魯國不重用孔子是其來有自,孔子為政之道是「為政以德」,與三桓的政治理念不同啊!

(待續)



【前期連結】孔子世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