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.五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
    
(點選講表可放大)
經章溯源

《楞嚴》這一部經得來不易,在唐朝武則天當皇帝的最後一年,才來到我們中國。根據經教上傳說的,最初是龍樹菩薩,從龍宮的三藏的藏庫裡,默誦出來的。龍宮不讓你拿出來,他是把它背誦下來。有很多經典人間沒有,在龍宮有。

當時天臺智者大師,撰寫了一部修行圓教的止觀,稱為《摩訶止觀》。天臺主要有三大部教典,都是智者大師所講的。第一部就是《法華玄義》,九旬談妙;第二部是《法華文句》,智者大師講完《法華玄義》以後,根據《法華經》的經文一字一句的講,這是《法華文句》。這兩部都講教理,偏重在解門。

怎麼「行」呢?智者大師講《摩訶止觀》。後來從印度來的一位梵僧,看到智者大師的《摩訶止觀》,他說印度那邊有一部經典,就是這部《楞嚴經》。裡邊佛所講的內容和智者大師的《摩訶止觀》很類似。智者大師寫《摩訶止觀》的時候,並沒有看過《楞嚴經》,卻能夠和《楞嚴經》很類似,梵僧非常讚歎。智者大師聽到了以後,就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這部《楞嚴經》。

但是這部經,還沒有機緣傳來,所以智者大師就在天臺山的一個平臺上,常往西方印度的方向拜經。我們同仁曾經訪勝,拜經臺還在那裡。智者大師一共拜了十八年,到公元五九七年,智者大師往生,這一部經還是沒有傳來。一直到唐代武則天末年,公元七〇五年,經過了一〇八年,這一部經才由般剌密諦傳過來。

這一部經在當時印度的國家,列為國寶,不准外傳。般剌密諦是把自己的手臂剖開,將絹布的經典藏在裡面,通過關卡,才來到廣州。那時宰相房融,被貶謫在廣州,就啟請般剌密諦把它翻譯出來。房融的文學素養非常好,最後做潤文,加以潤飾,所以這一部經的文字非常精美。

印祖推崇〈念佛圓通章〉

〈念佛圓通章〉,過去很少單行流通,能夠單行流通,而且受到現代人這麼注重,這要歸功於淨土宗十三代祖師──印光大師的一再推崇。印光大師曾駐錫在蘇州靈巖山寺,這一章經文在靈巖山寺有很好的感應,怎麼呢?出了舍利。最初印祖親筆書寫〈念佛圓通章〉,書寫後,天臺宗的靜權法師講解,在民國三十六年農曆的七月,打算把印祖書寫的經文及靜權法師的講義印出來。就在七月十三日,大勢至菩薩的聖誕日,靈巖山寺當時的方丈了然法師,一清早,在佛前供的油燈,發現了舍利。還有當時的張智蔭居士,發心出錢,又感得舍利。因為誠心所感,所以有這樣好的感應,前後大小所感,一共有九顆。

古來勘刻藏經就有出舍利的證驗,像《龍舒淨土文》裡記載有很多則。

說這個是增加我們對這一章書的恭敬心。今已列入淨土門為五經,印祖特別推崇讚歎,認為這一章書是對於淨土法門最殊勝微妙的開示。

《楞嚴經》的緣起

〈念佛圓通章〉,在二十五圓通當中,列在第二十四,這有特別的意義。這需要稍微說明一下二十五圓通。

講述備覽(丁)表二十五圓通的次第密意。佛講《楞嚴經》,是因為阿難尊者,出去托缽乞食,受到了摩登伽女的誘惑,差一點破了戒、失了身,好在他是佛的侍者,佛有神通知道這個危機,所以佛就放光,說了〈楞嚴咒〉,叫文殊菩薩持著這個咒,把阿難給挽救回來。

阿難尊者非常慚愧,因為他親近佛,是佛的弟子當中,多聞第一。阿難尊者在佛講《楞嚴經》的時候,已經親近佛大約九年的時間,他是多聞第一,卻還沒有定、慧,沒證初果。如果證了初果須陀洹,就不至於被摩登伽女的邪咒所影響。所以他痛定思痛,請求佛能夠讓他有真正的解行,佛才說了這一部《楞嚴經》。

先「七處破妄」,講的是我們眾生這一念心,得先明心見性才行。怎麼明心見性?我們的心在哪裡?就逼著阿難觀照,我們的心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,乃至於七處,皆不可得。那你怎麼能夠看呢?是眼睛可以看嗎?是光線讓你看嗎?所謂「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」主要是我們有一顆良知良能的心。所以「七處破妄」了以後,再「十番顯見」,從十個方面顯示你為什麼能夠看得見。

經過這個過程,阿難尊者才證到初果,破了見惑。然後希望進一步,有所真行,所以佛才請在座已經證到圓通的二十五位聖者,以他們各自的經驗,現身說法來說明是怎麼得到首楞嚴定,而證到圓通的。各自說出來後,讓阿難尊者自己選擇,看要怎麼行?

其實阿難尊者也不知道要怎麼選擇才好,最後請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替他挑選,就知道怎麼修行了。當時佛在開示,阿難尊者是隨著聽聞而起觀照的。

修證沒有那麼簡單,從開始到最後,一共有六十個階位,一般的經典是說五十二個階位,在《楞嚴經》說了六十個階位。阿難尊者就這樣隨聞入觀,最後證到了二果。聲聞有四個果位,一直到佛入滅,阿難尊者都還沒有證到四果。多聞是好,但是沒有真正的行,沒有用,將來怎麼生死,還是得怎麼生死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〈念佛圓通章〉,能夠單行流通,受到現代人注重,要歸功於淨土宗十三代祖師──印光大師的一再推崇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