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:
三量
●道深

三量

三量,指的是現量、比量、非量。心王心所在量知境界的時候,有這三種狀況。現量和比量,都是正當的量知,非量則是誤謬的量知。

現 量

《因明入正理論》說:現量是不帶分別的量知,需是正確沒有迷亂的心識,在色等境界上,遠離「名稱、種類」的分別,明白照了自所緣境界而生起,所以叫做現量。例如攀緣青色時,如果是攀緣青色的名稱,這個名稱是通於一切青色的「共相」,這樣就攀緣不到事物的「自體」了。

問:在能緣的心識當中,有哪些是屬於現量?

答:唐代窺基法師的《因明入正理論疏》,舉了四類,一是五識,二是五俱意識,三是諸識的自證分,四是定心,這是大小乘佛法及外道共同許可的。若在唯識宗,一是前五識的見分,二是第八識的見分,三是五俱意識的見分(但有一部分通於似現量),四是諸識的自證分和證自證分,五是定心,以上這五類都是屬於現量。

現量的自體是什麼?古來說法不一。在小乘有五說,大乘則有四說。

小乘有五種說法:世友論師說是五根為體,法救論師說是五識為體,妙音論師說是慧心所為體,正量部說是心心所法和合為體,經量部說是根識和合為體。

大乘有四種說法:安慧論師說是自證分為體,難陀論師說是見分為體,陳那論師則說見分和自證分為體,護法論師則說是見分、自證分和證自證分為體。但以護法論師所說為正義。

比 量

《因明入正理論》說:比量,需是正確沒有迷亂的心識,藉著原因理由,才能來觀察境義。又說:藉原因理由為因,在所比度的境義上,有正確的量知(正智)產生,能了知有火,或了知無常等,所以叫做比量。

因為因有現量、比量的不同,所以結果也有二種,了知有火,和了知無常,這二個結果是有差別的。了知有火是因為看到煙,這是現量為因。了知無常的意義,則是因緣造作的緣故,這是比量為因。

煙和因緣造作,這兩者對正智來說,都是遠因。攀緣遠因的念頭(依過去經驗憶念:凡有煙必有火,凡所作必無常),則是正智的近因,由於遠因和近因,而能了知必定有火、必定無常,是為正確的量知(正智)。

就「因明三支」來說,依著「因」和「喻」來立「宗」,就是比量。

具有比量作用的心識,只有獨散意識的見分而已。

如果要討論現量和比量的差別,則現量是直接緣取,比量是相續前念重覆緣取。又現量是親證的量知,比量則是比較測度的量知。

非 量

《因明入正理論疏》說:相似現量,或相似比量,都叫做非量。既然是相似於現量、比量的量知,就不是現量、比量的量知,所以叫做非量。再者,這種量知是錯誤差謬的,既然是誤謬的量知,所以叫做非量。

如果是帶著「名稱、種類」分別的心識,對於境界不能得其自相,而是在共相上生起,叫做「似現量」。依據《因明正理門論》,有五種心識都是似現量:一是獨散意識緣過去境,二是獨散意識緣現在境,三是獨散意識緣未來境,四是緣三世的各種疑心,五是緣現在的惑亂心(如見杌──只有樹幹而沒有旁枝的樹──為人、病眼見月──眼有病見月亮生出第二個月亮)。再者,第七識也是非量,因為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「我」的緣故。

如果有相似因,以及緣相似因的心念先起,之後生起「相似宗」的量知,叫做「似比量」。例如看到霧(相似因),妄認為煙(緣相似因的心念),錯謬證知有火(相似宗的量知)。

總之,就是由於那些錯謬的因(指霧等及緣霧等之念),妄起錯謬的量知(錯謬量知有火的相似宗義),不能正確了解火的有無,是真比量的類別但不是真比量,所以叫做「似比量」。「似比量」,也是獨散意識的見分。

(見《相宗綱要》)
【圖說】唐代窺基法師的《因明入正理論疏》,說現量有四種:五識,五俱意識,諸識的自證分,定心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善、惡、無記三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