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.一(依報妙)
●雪窗研學小組


【經文】
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
【要解】
一往分別,同居五濁輕,無分段八苦;但受不病、不老、自在遊行、天食、天衣、諸善聚會等樂。方便體觀巧,無沉空滯寂之苦,但受遊戲神通等樂。
【圖說】娑婆世界,但受三苦、八苦;極樂世界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!
問:《要解》文既說「無分段八苦」,為何後面又要再加上「但受不病、不老」,是否重複?
答:此解釋經文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。第一解釋「無有眾苦」,沒有分段八苦。第二解釋「但受諸樂」,但受不病、不老、自在遊行、天食、天衣、諸善聚會等樂。無有苦,但受樂,乃扣著經文而講。
問:《要解》文「同居五濁輕,無分段八苦」,而極樂世界又說是「最極清淨莊嚴」,縱使是凡聖同居土,也是「最極清淨莊嚴」。淨與濁這二個是相反的,五濁輕也是五濁,那為什麼能夠「最極清淨莊嚴」呢?應如何來圓融?
答:《蕅益大師淨土集.靈峰寺淨業緣起》中說明:「嘗觀淨土之為勝異,正不在寂光、實報、方便,而在同居。蓋三土斷惑乃生,惟同居直以信願相導。感應道交,五濁之習稍輕,三界之苦斯脫,而又即此西方極樂,豎徹方便、實報、寂光。」
  極樂凡聖同居土,為什麼稱為五濁輕?既為同居土,表示身分是凡夫,上三土都是聖人。娑婆世界之凡夫五濁重,因信願行的關係,導引五濁的我們到極樂世界,還是帶著業往生的。而相較於其他墮落到別道的眾生,「五濁之習稍輕」而已,還是有五濁。
問:極樂世界「但受不病、不老」,原因在那裡?而娑婆世界但受老病之苦?原因在那裡?
答:娑婆世界,但受老病之苦,因在起惑造業。講具體一點,就是妄念如注,起惑造業。如此加速一個人生病,加速一個人老化,加速一個人壽命提前結束。
  極樂世界眾生,是正定聚(聚,集也),處在正定當中,還有佛力加被,及環境的關係。
問:體空觀和析空觀有什麼不同?
答:析空觀,把因緣拆開,分析因、緣,就會發現萬法皆是因緣性空,這是析空觀。析空觀就是因緣觀,在佛法講這是小乘的拙空觀。體空觀,不用分析,在四大和合因緣會合的時候,知道當下就是如幻如化的。
問:體空觀,萬法如幻如化,如何說是巧?體空,當體即空,怎麼樣如幻,怎麼樣如化?
答:「乾城陽焰」,像乾闥婆城,像渴鹿陽焰,看起來是有模有樣,有城、有人、有活動,可是當體是不實的。這要如何觀?有一個關鍵的地方,因為萬事萬物、悲歡離合,都是從「心」這個魔術師變化出來的,一切唯心造。
  原本修體空觀的人,如果能進一步得到善知識點化,而進入到大乘,會恍然大悟,原來這些山河大地、悲歡離合,不過是心裡所現的世界,這個時候就能夠進入別教和圓教。
問:何謂「沉空滯寂」之苦?
答:修析空觀的是藏教人,運用析空觀證入方便有餘土的穢土。觀諸行無常,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所以觀萬法是無常無我,是因緣所生的。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,生滅滅已,把著常著我、有生有死的有為法滅除;寂滅為樂,進入涅槃寂滅真空的狀態,這是他主要追求的。
  所以他的知見裡面,認為生死的有,跟寂滅的空,是不同的;要把生死的有滅掉,才能證得涅槃寂滅的空。因空、有不相融,所以會「沉空滯寂」。沉於偏空,因為要追求涅槃的真空;滯寂,停滯在寂滅的偏真涅槃裡面,所以才會有「沉空滯寂」之苦。
  這為什麼會苦?因為沒有辦法從空出有,來作如夢幻泡影的佛事,來度如夢幻泡影的眾生。這是他的苦,不能像大乘菩薩空有圓融,來「遊戲神通」度眾生。所以證得的是方便有餘土的穢土。
問:通教為什麼叫「通」?
答:因為可以通大通小。如果根器比較鈍的,不能夠體會因緣所生的萬法,是唯心所現,還不知道是真如本性所現的,只是能夠體空,還不知道唯心所現。
  如果是利根的人,知道唯心所現,接入別、圓的大乘教,就知道實相,知道真如本性,知道如來藏性,這就屬於別教圓教的人了。
(待續)
【圖說】萬法如幻如化,像乾闥婆城,像渴鹿陽焰,看起來是有模有樣,可是當體是不實的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信疑皆植道種 讚謗等歸解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