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頭無火夜生光
●惕若


當專心一意,妄盡情空之際,只知寫經,不知天之既黑。(印祖〈淨土法門說要記〉)

《華嚴經.如來出現品》云:「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,但以妄想顛倒執著,而不證得。若離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無礙智,則得現前。」所以如來一代所說言教,皆是對治妄想執著的法藥,目的在令眾生返迷歸悟,背塵合覺,恢復本具心性。

如何對治妄想執著,開顯本具的智慧光明?佛說的法門甚多,須視眾生根器,契機施教。明朝末年的紫柏大師,從教理及寫經兩方面,開示學人用功之道,語譯如下:

非量──妄有明暗

《楞嚴經》說:「緣見因明,暗成無見。不明自發,則諸暗相,永不能昏。」凡夫有光明才能看見,沒有光線就看不見。自性光明本來就有,縱使暗相現前,自性光明依舊,不受黑暗遮障。本朝的楚石梵琦禪師,讀《楞嚴經》,讀到此處大悟。六根與六塵原本不相涉及,根之外沒有塵境可得,塵境之外沒有根可得。但是眾生的虛妄計度未能消除,在沒有明暗之中,妄見有明有暗。佛稱此見為非量,不是比量,也不是現量。

這虛妄不實的知見,稱作非量。因為第六識不能推究實質,不能明察義理,以契入心神。從六塵引發六根的見聞覺知,這知見奔馳追逐外境,真相就被美醜轉變了。美醜明暗的影像,是依託眼根而現出的假相,這明暗的影像原本就沒有自性。既然了知明暗的影像本無自性,由塵境引發的虛妄知見,怎麼會有實體呢?

現量──無有明暗

修行人在日用中,能夠作這種觀察,以正智降伏虛妄分別心,這樣才可稱為比量。照這樣子觀察,久了之後,觀察成熟,就能斷除見思惑,證入相似位。這個相似位,在藏教與通教,都是佛位,而不是菩薩與羅漢。在圓教只稱之為相似位,在別教就是七住位。

修行人證到此位,則眼睛可以觀察音聲,耳可以聽聞色塵,鼻舌與身體都可以互相為用。修到這種境界,則眼耳鼻舌身五根照了境界時,如果第六識不起作用,則五根的精明,像鏡子的光明,美醜雖然明了,但是心不起分別。這種不分別,稱為現量。所以永明延壽大師說:「初居圓成現量之中,浮塵未起。」前五識現量緣境,叫「圓成」。落到明了意根之後,浮塵根才潛出呈現。

比量──推究實質

非量,指迷情妄想與虛妄見解,不能用正智降伏虛妄分別心。比量,藉一切功德善根的緣,尋查名相而能推究實質,推究確定後,能明了它的義理,就不會被虛妄情見蒙蔽。到此地位稱作「有心觀察」。

比量就是無塵智,這時才證得相似無心,並未證得真正無心。這個道理,稍明教觀的人都能了達。

專意──常光現前

嘉靖年間夔州萬縣象鼻岩下,一庵禪師書寫《華嚴經》,一天傍晚,太陽已下山,仍徐緩地書寫不停。侍者報告說:「日光沉沒已久,師父為何仍不停寫經?」禪師聽到後,伸手便不見五指了。

真常性體本具的智光,凡夫及聖人都有,忽然生起迷情妄想,暗相立刻現前。我回想一庵禪師的精誠,在寫經的時候,本有智光忽然顯露。我因此作一偈:「筆頭無火夜生光,了了徐書經幾行;幽鳥一聲啼綠樹,東風吹散百花香。」

(見《紫柏尊者全集.雜記》)

印光大師為此公案,作過解說。印祖說,明暗的分別,是眾生的虛妄分別。正當專心一意,不打妄想,不起分別執著,只知寫經,不知道天已黑了,也不知天黑沒有光明,就不能寫經。等到被人提醒道破,無明妄動就起虛妄分別心。妄念一動,立刻區辨光明與黑暗,致使不能寫經。

由此可知,用功的方法,全在專心制住心念,不作虛妄分別。

【圖說】專心一意,不起分別執著時,只知寫經,不知道天已黑了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三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