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──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.二(依報妙)
●雪窗研學小組


【經文】
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
【要解】
實報心觀圓,無隔別不融之苦;但受無礙不思議樂。寂光究竟等,無法身滲漏,真常流注之苦;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。
問:請問實報無障礙土,這「實報」二字作何解釋?
答:簡單說是真實的果報,因為方便有餘還有一些惑沒斷,有剩餘。來到實報,真實碰觸到本性。
  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:「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報土,行真實之法,感得勝報,色心不相妨,故名實報無障礙土。」
問:「實報心觀圓」的心觀是指一心三觀嗎?「圓」字應作何解釋?
答:這裡「心觀」是指修圓教一心三觀,圓融的證入到實報莊嚴淨土。
  而次第三觀,是從空觀、假觀、中觀一路修行上來,證到實報莊嚴土的時候,會因次第進階,而有隔別不圓融的苦。
問:請問一心三觀和次第三觀的差別?
答:次第三觀,知道真如本性隨緣,雖然是隨染淨之緣,但真如本性還是真如本性,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,不會隨染淨之緣,變染變淨。故須先修空觀,再修假觀,再修中觀。
  一心三觀,則認為心性具一切法,隨拈一法就是心性,隨修任何一法,也是稱性而修。所以任何一法來修,都是即空即假即中,全部包括。
問:經文云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《要解》講四土各有苦與樂。實報土是「無隔別不融之苦」,到底這隔別不融之苦有多苦?而「無礙不思議樂」,到底有多樂?像「法身滲漏,真常流注之苦」,到底有多苦?「稱性圓滿究竟樂」到底有多樂?必須要知道四土之苦有多苦,其樂又有多樂,我們才會起欣厭之心。
答:從教理上揣摩,隔別不融與圓融一心,其實在知見上,在修法上,在整個成佛的時間上,都有很大的差別。
  次第三觀,先修空觀,再修假觀,再修中觀,如此修必須要好幾大阿僧祇劫。每個行位次第也都是隔別的,是一步一步進階,到成佛不知多久,這就是有隔別不融的苦。這個苦對我們根本感受不到,但對於修菩薩道急於成佛的人,這是大苦,因為不能很快成佛。
  修一心三觀,圓融的隨拈一法無非法界,所以事事無礙。因此行位次第可以圓具、圓超,所以能夠橫超三界、圓具四土。他的修法次第非常的快,圓又頓。
  極樂世界的四土,通通是用一心三觀來修的,都是用圓教的知見來修的。所以說「方便體觀巧」,按一般教理,體觀是通教的體空觀,但是在極樂世界的體觀,是圓教即假即中的空觀,那就是圓教一心三觀的體空觀。
  至於「法身滲漏,真常流注」,這還是在分證位,還沒有究竟位,沒有究竟成佛。所以也苦,還在分證,不到究竟。如果在極樂世界,就是究竟位。
問:極樂世界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蕅益大師解釋「彼土永離三苦,不同此土對苦之樂,乃名極樂」,為什麼還要分析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?
答:佛講《阿彌陀經》時,有三大類聽眾,佛一音演說法,這三類聽眾都能隨類各得解。
  第一、天人眾,若生到凡聖同居淨土,但受不病不老,自在遊行,天食天衣,諸善聚會等樂。
  第二、聲聞眾,若生到方便有餘淨土,無沉空滯寂之苦,但受遊戲神通等樂。
  第三、菩薩眾,若生到實報莊嚴淨土,無有隔別之苦,但受無礙不思議之樂。那些高位的菩薩,如文殊菩薩、阿逸多菩薩,聽到往生淨土沒有「法身滲漏,真常流注之苦,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」,也願意去極樂世界。
  經文只講「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」,但三大類聽眾都能夠聽到個別的希求,蕅益大師把它點出來。所以印光大師說,古佛再來注解不會超過如此,因為蕅祖能夠把佛的心意注解出來。
問:請問「寂光究竟等」,這個「等」是什麼意思?
答:蕅益大師《要解》第一個版本寫「寂光淨土,究竟平等」,所以這個「等」是平等,不是略舉其他的「等」。常寂光淨土是佛的世界,當然都是平等,依報正報平等、真俗平等、自他平等、塵與法界平等、一念與古今平等。
  例如極樂世界的一隻鳥,和阿彌陀佛是平等的,因為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所以極樂世界的一花一色、一聲一塵,都和阿彌陀佛的正報平等。用這個角度來看極樂世界的依報環境,那不得了,都是佛身。
(待續)
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